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艳 《文教资料》2007,(15):94-95
本文通过对苏童的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深刻地阐述了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正因为这个特点,才使得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苏童的《妻妾成群》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女性的悲剧故事。本文从《妻妾成群》的文本入手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揭示女性悲剧的起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男权文化的压迫和禁锢,另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不能自觉。正是这两个原因,造就了封建社会中无法突围的女人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展示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中女性明争暗斗、互相争宠的故事,探讨女性悲剧的成因:一方面是封建社会中男权文化的压迫和禁锢,另一方面是女性的不能自觉。这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封建牢笼压制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中篇小说《另一种妇女生活》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更深层次的悲哀和更绝望的挣扎。本文试图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窥探文中几个处于男权社会中的悲剧女性的内心世界,开掘出潜藏在小说叙述表层之下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女性,并且试图通过这些女性悲剧来反思男权文化对女性产生的影响。由于男权文化的强大和根深蒂固,她们不可能完全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因此作品反映了强大的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害。同样是写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悲剧,两部作品又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展现的是中国封建旧家庭深深庭院里女人们斗争和厮杀的场景。颂莲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最终却变成了深深庭院里的疯女人,探其原因,封建男权文化根深蒂固,女性自我价值认同严重缺失,"自我""本我"冲突难以调和是酿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春兰 《考试周刊》2012,(63):28-30
苏童的女性系列作品,多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事。本文试对苏童文本悲剧女性命运及其悲剧原因进行分析,透过女性生存的悲苦表象提出父权制度下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导致了红颜悲剧,以期唤起男性中心文化下女性的自省。  相似文献   

8.
蜚声当代文坛的作家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美丽但病态的女性形象,她们大致可归为淫荡、阴毒、长舌庸俗三类,解读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可穿透苏童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以苏童小说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效应,其思想中渗透的男权中心意识势必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甚至阻碍我国女性主义的健康发展及我国两性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萧红通过其作品描述了女性人生的自然悲剧和社会悲剧,深刻揭示了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为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及奴性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电影对原著做出了一定的改动。电影中的"红灯笼"意象、南北风俗的转变和颂莲形象的变化,更加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禁锢。电影通过色彩与音乐的交融,形成了强烈的感观冲击,从而刻画了封建礼教制度下女性人物的悲剧形象,通过大家族女性形象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批判了封建男权和礼教,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并存,电影票房与观众口碑齐飞。  相似文献   

11.
奇塔·蒂娃卡鲁尼的小说《我心姐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对姐妹——安玉和苏德哈——在现代印度社会中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追寻,对不合理的婚姻、种姓制度的抗争.小说独特的双线叙事方式和宿命论的伏笔安排精妙的展示了她们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从逆来顺受接受自己的命运到奋起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安玉和苏德哈转变为自力更生的新时代女性,二人最后逃离印度去美国生活,预示了二人自我的发现,言说着他们的抗争与追寻.  相似文献   

12.
士人命运的悲剧性是《史记》悲剧意蕴所在。士人命运的悲剧具有二重性,具体展现为三种形式:一种表现为士人自觉的臣服于客观环境,在名利的追求中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主体人格;一部分士人在客观环境和主体人格两者之间追求一种调和的存在,明哲保身;另一部分士人在客观环境的束缚中追求主体人格的独立存在和价值的不朽。他们共同表现为以君主意志和客观权势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对人的主体意志的摧残。士人命运的悲剧二重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追求自我发展的无限性与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的悲剧性冲突。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的小说《母亲》中“母亲”形象,是丰饶大地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化身。一方面,女性与自然的天然亲近感使得她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另一方面,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疏远以及压迫又迫使他们被背景化,女性这一具有巨大诗意的实体被忽略和轻视,因而这种诗意成了哀伤的诗意。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唯有通过寻求独立的生存方式才能真正享受内心的自然的伊甸园,才能在苦难中视自然为希望和梦想所在地,与命运进行不屈的抗争。赛珍珠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极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通过她的小说创作道出了她的女性观,发出女人的天空是低的悲叹,但她在刻画了部分安于命运甘心做生活和男人的奴隶的女性外,也表明了女性对命运的抗争,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的是追求平实而安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在鬼子首部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中,阿香如水般的头发反复出现,像绳子一样贯穿始终,被作家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头发背后具有丰富的象征寓意,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命运的走向以及受命运捆绑的苦难爱情,从而表现了乡村小人物对纯真爱情的永恒追求和苦难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剖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通过分析文章中女性形象和自然所遭受的种种压迫,以及女主人公玛丽安不懈的抗争,从而得出结论: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与自然所经历的迫害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找到父权制这一根源,才能通过反抗逃离"被吃掉"的命运,争取人格尊严,最终获得属于自我的人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7.
黄健 《培训与研究》2010,(7):8-10,28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女性自省意识。通过她对旧式贵族女性命运的刻画与反思,人们看到了曾被遮蔽的女性的历史。在这个层面的历史中,女性屈辱的地位和她们被设定、被贩卖的躯体得以细致展现。在历史去蔽的过程中,张爱玲所体现出来的敏锐与独立的精神特质显然离不开童年创伤的刺激。而对女性命运的不断复写也体现出作家缓解恐怖记忆的某种企图。  相似文献   

18.
史湘云最终的人生命运在《红楼梦》一直是一个谜。遍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其中对史湘云的描写并不算多,而对史湘云命运的暗示更是少之又少。文章在细读《红楼梦》庚辰本对史湘云的正面描写和侧面影射的基础上,结合诸多红学大家对于史湘云命运的不同推测,认为史湘云与贾宝玉在过尽千帆后终会执手,然而执手之后各自亦未能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另外,还从史湘云命运的悲剧性及史湘云对命运的抗争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走向悲剧。其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物生存的困境 ,膨胀的欲望和变态的心理 ,摇摆不定的双重性格及性格冲突  相似文献   

20.
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是其"中年转型"之作。小说虽然写了国营工厂以及生活在工厂里的工人近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但却有着自己形而上的追求,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慈悲》在对死亡事件的重复书写中,彰显了人从生到死、从有到无的命运逻辑,并追问了人在无中如何争取有、在死中如何获取生的问题。而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小说主要通过对比师傅、根生、宿小东和水生四人面对工厂秩序的不同态度来书写不同的生存意识,传达自己的生活信念,最终肯定了水生在日常生活中既能向下超越,又能向上求索的生活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