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文教学要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足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写作能力呢?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走进生活,增加材料积累。作文是观察思维后的书面表达,它来源于生活。大力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外界事物的形象、动态、色彩、光泽,同生活多接触,从生活中发掘作文因素,开掘作文源泉。针对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的好奇,对周期的刺激物容易引起反应的特征,指导他们有目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获得了一定的素材,用的时候根据主题的需要,经过选择、加工、提炼、从而成为题材,就自然地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突破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这一难点,我们应认真学习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孩子放开手脚,表露真情。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文的重要性,对作文产生兴趣,让学生的作文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多读,多积累词汇,加强背诵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让他们有米下锅,在写作时表达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不少小学作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漠视甚至践踏了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细微的体悟,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导致学生作文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由“小课堂”扩大到“大课堂”,创设多元信息组合的广阔习作环境,让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们解放肢体,放飞思路,自由、真实地表达,使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创造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作文难,作文难,作文课上不开颜。”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而作文时却无话可说呢?究其原因是学生平时不太注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不会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自由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校的“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与课标精神不谋而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先生活,后作文”、“作文即是实践时”的教改特色。我们注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  相似文献   

7.
毛凤梅 《宁夏教育》2014,(10):57-59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作文兴趣的培养,作文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习作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事、景、物。让习作教学走进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识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趣,激发习作兴趣。让习作教学走进想象,给足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让习作教学走进模仿,使学生有法可循,降低作文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生写作,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生活是“源”,表达是“流”。写作兴趣的源头也在于生活。若学生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经历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常常把写不出作文归于生活内容太单调,生活空间太狭窄。其实他们面对写作的困惑并不是因为素材的贫乏,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所谓的“写不出”,  相似文献   

9.
张记保 《河北教育》2005,(19):39-39
作文类似居家度日,“手里无粮,心里发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生活素材,一遇作文便惶惶然,茫茫然。学生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对事物的观察。但他们活动的范围有限,经历少,见闻少,脑子里的印象多是零碎、散乱、肤浅、朦胧的。教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朱丹琴 《现代语文》2007,(6):115-115
作文教学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对写作技巧的精辟分析,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成功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因为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只有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了,才能主动地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此,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作文走进生活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作文教育需要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带着他们走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给他们观察感悟生活这把钥匙,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流自己的泪,唱自己的歌,让自己的生活有生机,吾手写吾心(黄遵宪),这样学生作文必定有感而发,必定真切动人,生活在作文中大放光芒。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作文教学,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作文素材问题。作支素材来自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也就越充实。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接触实际,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丰富学生生活,开掘写作素材。1.大量阅读,提高认识。叮圣陶说过:“作文以表达胸中的积蓄为目的,读的多,使胸中蕴藏不断丰富、充实,积蓄越多,写作的基础自然雄厚。”小学生阅历钱而狭窄,认识能力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阻碍7他们从中摄取军作素材,而大量阅读便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作文困难多多,教师要引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一、生活,日记写作的源泉贯彻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首先解决“作文选材难”的问题。我们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他们对农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活空间是广阔的。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生活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步入社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应侧重于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6.
惧怕、讨厌写作文,作文时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是学生习作的通病,也是语文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引导学生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熟悉生活、感受生活、努力让他们在真实生活中走进作文,亲近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学生作文的个别辅导要从内容着手,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生活,一旦发现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就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指导他们作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可以捕捉三方面素材进行个别辅导。一、捕捉学校生活素材进行个别辅导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捕捉能反映学生个性特点、表达他们真情实感的作文材料。如我班一位学生在课间十分钟跳楼梯,不小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和交流方面建议: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情感真实健康”,“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我们发现,“体验”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达19次之多。以新课标为精神指针。寻找一种新的作文教学路径,“体验式作文教学”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陈小梅 《广西教育》2011,(11):45-4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很多老师都为之头痛、困惑。如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生活,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进行写作。具体可以通过下列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汪风林 《学语文》2011,(5):58-58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一个费神却收效甚微的工作.语文界的泰斗张志公先生也曾发出“作文教育向来被誉为我们语文教育的老大难”的感慨。我认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情感空间,让他们敢于表达和书写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是让他们走进作文世界,亲近作文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