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老区稠油出砂油藏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分析了利用测井资料再评价、细分层段、重力分异规律、水平井优化射孔等技术.借鉴其他区块开发实际,提高油层认知度,对于深挖底水油藏潜力、延长单井寿命十分有益,最终实现增加可采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尚店油田东营组断块油藏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经矿场试验后,见到了明显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单家寺稠油油藏属构造地层稠油油藏,经过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等因素影响,开采效果逐年变差.在研究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钻新井、扶停产井完善井网,运用调剖、大修防砂技术挖潜油藏剩余油潜力,采用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注采参数优化等技术综合治理稠油热采边底水侵入,各项措施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钻密闭取心井、常规油藏工程分析等手段,认识单二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新钻井、老井侧钻、调整注采剖面、识别低阻油层、应用水动力学方法挖潜微构造高点等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单二块剩余油研究和挖潜措施开拓了稠油油藏特高含水期挖潜思路,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庄油田属强水敏性稠油油藏,水敏指数0.7-0.9,强水敏是制约谊油藏能否热采开发的关键。针对储层中的膨胀性粘土,应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激光拉曼等测试技术,开展了粘土膨胀特性研究;利用高温物理模拟开展了热采过程中储层矿物溶解、粘土矿物转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粘土含量高、储层微孔隙发育是储层强水敏的主要因素,热采过程中提高蒸汽干度有利于降低水敏对储层的影响,油藏采用注蒸汽热采方式开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在防砂作业中,防砂工艺技术的适应性是影响防砂效果的关键.以孤东六区Ng1+2区块为例,根据油藏地质特点,通过地层出砂机理规律、地层砂粒度分布特征以及防砂主导工艺优化和配套工艺试验研究,确定了相应的防砂工艺.在现场进行了2口井的先导试验,取得了良好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7.
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超稠油开采开发中频繁的吞吐过程会对储层造成伤害,影响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对超稠油油藏储层的速敏、水敏、酸敏、热敏等敏感性进行了室内实验,分析了储层伤害微观机理,确定了造成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粘土膨胀、酸碱溶蚀岩石形成颗粒和温度变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为超稠油油藏储层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残余油藏是油藏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储层内部流体分布具有“物性与可动油丰度、轻烃含量呈反相关”的特点。据此在完井后可以利用录井和测井技术快捷准确地识别残余油藏。这不但能够为生产决策提供帮助,对研究油气成藏规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为一典型的浅水间歇盐湖相沉积,具有层多、层薄、低渗透、岩性和断块复杂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地层对比与划分及构造形态与断裂系统、储层特征、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的研究,揭示出该类油藏的储层特征,为该类油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般性的规律,这对该区的地质研究和指导现场的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场油田王广区下第三系潜43油组属低孔、低渗储层,由于井深、低渗透,1997年以前一直没有投入整体开发。近几年来,通过加强油藏研究和采油工艺技术配套措施,对王广区实施了整体部署和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同时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井网方式的优选,提出了该油藏剩余油挖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