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文化",是指以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叠总和;是辽宁地域的主干文化,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源头之一,我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与典型代表。辽宁地域文化多元结构形态的历史渊源,主要反映在多种经济文化的并存,本地乡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互动,以及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和兼容。特定的历史积淀和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辽河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重新认识"辽河文化",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无疑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辽宁锡伯族文化生态资源产业化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文化学刊》2010,(6):124-128
从目前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高度关注角度上看,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好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推出地域文化名片,是近年来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探讨的新问题。辽宁拥有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镇——沈北新区兴隆台镇,是锡伯族西迁文化的源头。锡伯族文化作为辽宁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濒危文化品牌,亟待保护和发展。这种保护既要保护辽宁锡伯族文化的传承链,又要为其原生态生存环境寻求和把握市场化机遇,为辽宁锡伯族的文化资源寻找一条活态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略说辽宁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是近年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对地域文化特点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近年许多学者对辽宁文化的特点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它相对中华整体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而历史性、民族性是其基本特征。这种说法当然正确,但比较笼统,应当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理解。本文便认为,辽宁文化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边缘性、差异性、多样性、趋同性、交融性、曲折性六个方面,而其核心,是辽宁地域文化与中原主体文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辽宁省“十一五”文化工程《辽宁文化通史》的编写,重点论述了《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的内容结构、地域特色、文化思维、遗存表述、民俗内涵和“汉郡文化”定位等理论思考。从多元文化的认知角度,简释了《辽宁文化通史》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双重遗产”功能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辽宁在明朝也称辽东,是明代中央政府实行有效管辖和统治的重要地区。辽宁地处我国的东北地区,其边塞文化的特点十分突出,以满族为核心的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为建设辽东做出了重大贡献。辽东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教育、城镇建设、饮食、婚俗等方面均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民族文化对明代辽宁历史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辽宁在推动新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工业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发展的持久内生动力.该文对辽宁工业文化的生成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辽宁在创造无数个新中国"第一"中形成的奋斗创业精神、奉献担当精神、长子情怀、劳模精神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工业文化精髓,进而提出创新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宋洋 《文化学刊》2011,(6):35-39
中国音乐文化是由各个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组成的,对区域音乐文化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彰显这一区域的音乐特色、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推进这一区域音乐事业的发展,对当下和未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本文以音乐社会学为视角,以辽宁区域内的音乐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深度关注辽宁区域音乐作品的演变历程,从而更好地为辽宁区域音乐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焯 《文化学刊》2010,(4):83-88
文章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个案,实证了区域文化的发掘与构建,既有文化生态学、文化认同理论的学理性价值,也有"大都市圈"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文化品牌的打造不是一个完全无中生有的杜撰过程,而是对原生的器物、制度、精神文化形态和符号的创新与产业化的进程。发掘和构建文化品牌应该基于原生条件、技术和人才因素,以群众的喜闻乐见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并具备地域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继《安徽文化史》、《上海文化通史》和《齐鲁文化史》等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市)地域文化通史——《辽宁文化通史》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于近日出版发行。全书从先秦至当代文化(即从上古到20世纪末),按断代分作先秦卷、秦  相似文献   

10.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辽宁温泉旅游地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辽宁省各城市积极发展温泉旅游,以填补冬季旅游市场的空白。本文以此为契机,对辽宁温泉旅游地进行了分析。指出辽宁温泉旅游在产品开发、专业人才、与温泉地的周边资源整合、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温泉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辽宁温泉旅游地发展应本着产品开发的个性化、品牌化,结合地域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从重视软件入手,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与高质量的温泉旅游服务,并且在省内构筑温泉地信息网络系统等发展模式。而且还要加强当地居民的参与度,以法律法规、条例为保障,使辽宁的温泉旅游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14.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满族的主要聚居地,其拥有丰富的满族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辽宁满族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绩,受到国内、国际游客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但仍存在开发深度不足、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开发缺少创新及亮点等瓶颈问题。该文从深挖满族文化资源,赋能发展潜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满族特色鲜明的旅游集聚区;创新文创产品,提升文化软实力及文化传播力3个方面入手,探索辽宁满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旨在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辽宁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徐彻 《文化学刊》2011,(2):16-18
《辽宁文化通史》是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及《齐鲁文化通史》等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级地域文化通史。它的适时出版,填补了辽宁省地域文化史没有通史著作的空白。这一部通史著作是否成功,其重要的标志是看其有否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新颖的学术观点是一部著作的灵魂。缺乏灵魂的历史著作是没有生命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鲜的学术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论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特征,阐明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对培育大学生政治情感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探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两课"教学为基础、以网络传媒为手段、以体验教育为方式、以校园文化为阵地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培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辽宁确定了"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发掘地方固有文化资源,推进特色旅游文化品位,不失为是实现辽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加速器。辽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大力发掘辽宁地方固有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推进旅游文化品位,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树立文化兴旅游的理念,不断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推进辽宁特色旅游文化品味,推动辽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略论“江淮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文化学刊》2008,(6):112-118
目前,学术界对"江淮文化"的命名和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江淮文化"主要是指在江淮这个特定地域内所形成、聚集的系统文化,为此,必须从时空统一的视角,结合"江淮"历史地理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去对"江淮文化"的内涵和总体特征,做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复兴的地方。本文通过全面深刻地挖掘辽宁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追溯红色历史,诠释爱国主义的民族文化根脉;揭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发展动力;展现新时代辽河儿女的精神风貌,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俄蒙经济走廊"是中俄蒙三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是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补充。东北要振兴、辽宁要发展,辽宁地方高校必须主动对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以"外语+文化"为抓手,努力培养"外语+"人才,为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