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江,1985年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后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历任欧美编辑室副主任,国际部发稿中心副主任、主任,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副社长、华盛顿分社社长,现为新华社副总编辑。1995年破格晋升为高级编辑。刘江1991年因成功组织海湾战争对外报道,受到新华社表彰;1993年在索马里战地采访时遭枪击负伤,受到新华社通令嘉奖;1994年荣获新华社首届国际“十佳”记者称号。他的作品曾多次获中国国际新闻奖和新华社优秀新闻奖。  相似文献   

2.
优秀新闻工作者万忆萱吉林日报记者部主任王艾生人民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方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京记者站记者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尹学尧上海青年报记者冯森龄新华社陕西分社党组书记刘砥中中国日报采访组副组长刘黑枷沈阳日报总编辑刘婉玲(女j 单城晚报记者关涛(女) 河南日报副总编辑全一毛文汇报编委任谷威山西农民报总编辑 ·齐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李玉鸿人民中国杂志社美术编辑李峰新华社《半月谈》总编辑严荣工江苏江都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杨生栋青海日报编报室主任 。;杨穆俊新华社曼谷分社首席记者吐尔地·买提尼牙孜 新…  相似文献   

3.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2010,(6):27-27
何平(1957年—),新华社总编辑、中国记协副主席、高级记者。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76年至1977年在北京近郊农村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历任国内新闻编辑部记者、采编室副主任、部主任助理、新华社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兼国  相似文献   

5.
甘惜分先生1916年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今年是甘惜分教授90周年寿诞。甘惜分于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抗日期间他在晋西北党校工作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6年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做过记者和编辑,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年任新华社晋绥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从此开始转向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理论研究,至今已经50余年。此后,在1958年的院系调整时,甘惜分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氛围浓厚、成效显著。一次次新闻实战和同台竞技,让记者编辑的融合报道意识不断增强,创意采编能力持续提升。新华社不仅在各重要节点推出重磅融媒产品,各编辑部门和分社也在日常报道中精心打造了一批重点融合栏目。2023年1月,新华社总编室全媒策划室成立,聚焦主责主业,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持续探索符合新华社融合发展实际、契合部门分社业务需要的全媒策划模式。  相似文献   

7.
黎信,本名李竹润,1942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任新华社主任编辑、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编辑室主任。主要著作有《西方记者的采访与写作》,编有《西方新闻作品选读》、《外国新闻通讯选评》,译著有《新闻写作教程》等。  相似文献   

8.
黎信,本名李竹润,1942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任新华社主任编辑、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编辑室主任。主要著作有《西方记者的采访与写作》,编有《西方新闻作品选读》、《外国新闻通讯选评》,译著有《新闻写作教程》等。  相似文献   

9.
在新华社的驻外分社工作了近10年之后,我于1998年年底回到了总社。回到总社后,我在亚太编辑室做过编辑,担任过英文编辑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在这些年里,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的组织指挥,最深的体会是做好这件事不容易。我先是在国际部担任英文编辑室的主任,负责国际新闻的对外报道。外文稿件和中文稿件的编发本来是由地区编辑室负责的,海湾战争后国际部将从事英文报道的编辑集中在一起,成立了英文编辑室。我出任编辑室主任,从此开始了在编辑部从事组织指…  相似文献   

10.
《甘惜分文集(三卷本)》出版暨庆贺甘惜分教授96岁华诞研讨会4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甘惜分教授是中国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任高级干部学习班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新华社任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  相似文献   

11.
资料工作是新闻事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报纸整个编辑系统有机环节之一。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新闻单位的资料工作。在1946年5月,《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条例》决定新华社编辑部改组,设立了与解放区、国民党区、国际等各编辑部、电台并行的资料室。1948年8月,新华总社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要求各分社以后不要用过多的人力去作编辑工作,要有采、编、资并重的明确观念,应当分配充分得力的干部去作记者与资料工作。同年,  相似文献   

12.
甘惜分,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21岁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又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和晋西党校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日本投降后,调任新华社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合并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相似文献   

13.
前面的话周锡生,新华社高级编辑,享受国12月底出任新华社网络中心主任兼新华网总裁至今。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978年8月毕在短短的几年里,新华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78-1981年留学于2004年全国百强网站评比中进入前10强,在全球1000多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系,历任新华社国际部编万个网站的综合排名进入前50强,被专家和网民评为辑、雅典分社记者、首席记者,环球杂志总编辑兼总“中国最具影响力网站”,这对一个原先不熟悉互联网、也经理,华盛顿分社副社长兼白宫、五角大楼记者,联不懂技术的英文记者出身的总裁来说确属不易。因此,我合国分社社长兼华尔街记者,国际部副主任,1999年们的访谈也就从他怎样“入网”开始。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湖南分社于2002年1月下旬,按照分社党组制定的"定岗定编,责权明确,条件公开,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民主投票,公示签约"的原则,通过竞聘产生了采编平台负责人。随后,采编平台又出台了采访部和记者站负责人竟聘方案和记者编辑岗位竞聘方案,采编平台率先在分社探索全员竞聘上岗,全员合同管理,考核量化到人,责、权、利基本下放到部这样的新机制。到三月中旬,全分社的采编人员(包括电视部、湖南内参、新华网湖南频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田朝晖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副刊文摘部主任嘉宾陈凯星新华每日电讯副总编辑肖春飞新华社上海分社副总编辑杜涌涛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颜晓华时尚最体育总编辑李劳搜狐文化·搜狐艺术主编田朝晖:如何评价一份文化副刊的影响力?看引导舆论能力?发行量?口碑和可读性?权威性?记者知名度?网络转载?还是其它?有没有明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新闻书讯     
《新闻作品评析》第二辑出版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作品评析》第二辑出版,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一本丛书性质的出版物。一九八四年选编的第一辑,收录了新华社业务刊物上发表的评析新闻作品的六十八篇文章。第二辑共收录文章一百四十五篇。为便于研究,本辑附有部分原稿。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发扬业务民主,加强对新闻写作的研究,探索新闻写作的规律,促进新闻改革的发展,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单位的师生,新闻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新闻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编委点击     
江冠洲生于1963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84年进入甘肃平凉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历任记者、编辑、部室主任、副社长、总编辑。现任平凉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从报社的一名普通记者逐步走上领导岗位,27年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李玉堂     
李玉堂,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高级编辑。1938年生于长子县南苏村,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山西大学政治系毕业后从事广播宣传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其间,1970年至1976年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搞新闻采编工作,1976年到1979年在山西电视台工作,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多年,历任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台长等。  相似文献   

20.
端木来娣 女,41岁,新华社高级记者,江苏人,197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她先后在新华社安徽分社、香港分社、国内部港台编辑室工作,现任港台编辑室主任。她多次参加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党代会的报道,尤其在港台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作者一周台湾之行,先后发了21篇通稿,12篇参考消息专题,2篇内参,并在20天内完成了14万字的访台手记。她写的述评《克里斯·帕滕的图谋与出路》、消息《汪辜会谈拉开帷幕 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特写《陈香梅到廖公家》等,均被评为新华社一等好稿,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端木来娣1976年至新华社工作以来的18年,从事过农村、文教相政治领域的报道,多次参加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党代会的报道,对台港澳报道尤为熟悉,并取得显著成绩。 采、写、编的多面手 端木来娣业务熟练,采写编辑综合能力强,能够驾驭消息、通讯、述评、特写等多种新闻形式,采写了一些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稿件。她长期担任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台港澳报道,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及时、准确、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近几年,她平均每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