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有人将“我问故我在”作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形象表述。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的产生,都少不了记者的提问。做一个合格的“问者”,应该是记者不断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好“问者”是做好记者的前提记者不仅应该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首先还应是新闻线索的挖掘者、探索者。  相似文献   

2.
记者是什么?记者是记录新闻的人;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称“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信息的传播”;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从这层意义上看,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 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新中国成立51年,记者们用 文字、用声音、用图像,见证并记录着祖国前进的每一个 步伐。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宣告新 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同 志“大阅兵”,到1999年10月1日江泽民同志检阅三军 将士和五十万群众游行;从1949年春…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改革对记者提出的新课题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记者要站在时代的前头。过去,人们认为,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这话不错。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真实地记录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向全世界报道了十月革命;中国名记者范长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西北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5.
记录历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史书的,一是史诗的。我一直在想,介于史书和史诗之间的新闻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历史。读完《世纪洪水》,我发现,新闻不仅能因为记录了某些历史的片段而成为史料,而且还能够以记录者的“哲学”为经纬,去编制一个独立版本的历史。对去夏的百年...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现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  相似文献   

7.
回首过去,总有很多话要说。但事实上,只有历史才能昭示未来,很少有人能够冷静地站在历史边上审视着无论波澜壮阔还是平淡无奇的历史,记者亦然。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得到的最严肃的评价莫过于“共和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记录者”。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老老实实记录历史的书记员。 对我来说,25岁就登上天安门城楼采访国庆集会和游  相似文献   

8.
于杏生 《新闻实践》2011,(10):34-36
何谓基层?简言之,即基础之层,就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无疑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我认为,记者的基层就在新闻现场,就在矛盾交汇处,就在那社会遗忘处……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社会的发现者,没有发现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传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善为下者方能处上,脚往低处走,思往高处攀。记者只有经常走基层,新闻敏感才不致钝化,百姓情怀才不致淡化,新闻品质才不致退化。  相似文献   

9.
意外中的意外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当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记者会幸运地置身其中,成为历史的记录者。1990年,发生在亚洲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是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多名记者获得了进入亚运村采访、记录这段辉煌历史的机会。我接受了报社指派的采访任务,非常意外地走进了“亚运记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10.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长平 《青年记者》2006,(23):1-1
我多次在文章里说,记者不是历史记录者。有人表示不同意,也有人误解,认为这是在逃避责任。其实我的意思恰恰是,记者应该回归本位,恪尽职守。我们总习惯被宏大而抽象的概念所激励,一听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就热血沸腾。其实新闻记者要做的工作恰好是琐碎而具体的调查,最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15,(1):22-23
领导点评 翟惠生(中国记协党组书记)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记者在讲述本人故事的同时,他和这个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能讲好故事的人,应该是一个最朴实的、最真实的记者,而朴实真实恰恰是我们新闻的生命.新闻界应做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所讲的故事,实际上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当一名好记者,讲好中国故事是职责,也是追求.只要记者眼光向下,就能发现更多的中国好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激荡人心,留得下、传得开的.  相似文献   

13.
杂文与新闻,这似乎是相隔甚远的两码事,我却把它们捏到了一起。记者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到哪儿就去拜访事实,寻求事实,记录事实。然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如果缺乏杂文修养,报道太实在了,反而有先之“死”。其实,我国伟大的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在描述事实时,总是赋予形象思维,赋予意境的。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中国记者的祖师爷有两个:一是司马迁;二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作。《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意境.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流传下去。司马迁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  相似文献   

14.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15.
“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传播希望”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也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坚守的准则。新闻需用心做好,需要用责任与良知诠释新闻,这是记者的职责所在,也是记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我新闻实践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云:“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此话虽是针对史家而言,但无疑适合于每一个新闻记者.史家与记者工作的一致性在于,二者都是真实地记录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此之谓“秉笔直书”(尽管只是一种理想);不同之处仅在于,史家记录的是“过去”(历史),记者记录的是“现在”(新闻)而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是二者的本质联系所在.  相似文献   

17.
编史修志是对过去的社会状况(或某一方面、某一事件)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追记的活动。而编史修志所依赖的材料,除了当时对某一方面、某一事件,乃至整个社会状况所留下的原始记录之外,更主要的,更大量的,还是当时见诸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历史是过去、旧的、社会状况的写真。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候,见诸当时报刊、广播、电视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有为当时现实服务,又有作为历史见证的史料价值和作用。尽管每一个记者、编辑、乃至每一家新闻机构,在采写、编辑和发布新闻时,谁也没有去考虑新闻报道的史料价值,伹客观上,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8.
记与行     
记与行孙月沐“记者”,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者”。用新闻的行话说,是将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发表出来。换言之,“记”乃是记者安身立命之本,记者之首要任务。这似乎已是新闻常识,新闻ABC了。可我们说,仅仅会记,是不够的。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满足于...  相似文献   

19.
数年来,不断发展的新闻职业理念和一系列操作性规范都在要求记者要尽可能“专业”地去观察和记录事实,而不是制造事实或成为事实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旁观者清”,与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才比较可信。新闻客观性认为,记者的角色定位应是致力于追求真相的社会记录者,而这一角色并非天生具有,需要一系列职业理念和规范来约束记者行为,建构合格的记录者形象。一方面,记者要在个人表达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以维护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的公信力和话语地位。  相似文献   

20.
【观点摘要】——记者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很认同陈寅恪的一句话:"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一个人只要坚持了这点,就是在流浪,在寻找自己精神的方向,精神永远都是在动态当中。——转型期的这头二三十年,各式各样的乱象、怪象层出不穷,超过欧美新闻爆发量的一百倍。在这个社会巨变、乱象不断的时代,最好的研究是做记者,跑一线,而不是做媒体老总。——将记者的工作放入一个大的社会人文框架中,你就能发现新闻的历史功用,单个散见的新闻报道就可以分门别类地形成一个学类、一个专项的深入研究,一种参与推动历史或部分参与历史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冷静旁观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