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多被人称为"德性论"的,这是因为亚氏之伦理学"着眼于人的道德德性的培养,着眼于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这一伦理学的核心问题"[1]。亚氏之伦理学正是把德性与活动、目的、幸福、善、快乐等联系起来,建构出一套以获得德性为最终目的的追求灵魂善的伦理学,对后世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也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教化理性”,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认为在道德上,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以中道为特色的教育观,主张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依托,以中道为原则,培养公民政治方面的德性,并由法律保证实施。这些思想对今天我国的教育发展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则把最高的善认为是最幸福的.他说这种善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是人经过深思熟虑获得心情舒畅、惬意、满足的一种感觉.是与人的德性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亚里士多德把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认为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幸福的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幸福问题不仅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古往今来道德哲学中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诸如在生活中怎样追求,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希望能在现今社会中给飞速发展的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其对后世伦理学的贡献在于,既坚持道德的理性本质,又不是诉诸构建理性,而是主张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他认为,伦理德性帮助人们找到“合理原则”,使其行为合乎中道;理智德性使人触及普遍的本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完满德性。两种德性相辅相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  相似文献   

6.
要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有效性,使我国高校德育迈向新的台阶,必须要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视角来更好的体认我国的高校德育。随着德性伦理在西方的复兴和中西方德性伦理传统相互学习趋势的增强,重视人内在品性和目的性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日益凸显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和意义。我国的高校德育也是世界高校德育的一部分,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去吸收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中的精华来更好的完善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朱尧耿  贺志敏 《华章》2007,8(6):131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思想和伦理学,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的来源、本质内涵和实现途径,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掘了其道德德性学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由教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教育是以闲暇和自由为条件,以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反对进行专业化的职业训练。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的提出,标志着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以善为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相似文献   

10.
刘芳红 《华章》2007,(12):47-47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一种目的论.德性也是一种善,不过这种善是手段善.德性是一种使事物状态好并且使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值得称赞的品质.适度是德性的目的和特征.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德性还是衡量快乐是不是善的尺度.德性还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德性论,也在倡导着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伦理思想的发展史中,墨家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均为后来者研究伦理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依据。前者以"天下之治"的宏伟目标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后者的"德行论"以一种自由独立的态度来阐发城邦人生的追求。两者的伦理内容都对"爱""义和公正"有着非常相似的阐发,但在细节的论述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不仅由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决定着,而且俩人的身份背景亦是他们思想区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中道不仅指事物的中间性存在状态,更指人之情感与实践的中间性原则。它不但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亚氏的中道思想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审美观。作为伦理德性的成就与表征,中道构成人之伦理德性的核心原则,也集中体现出亚氏伦理学的经验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德性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的逻各斯称为明智。明智不仅是实现行动目标的手段,而且间接地影响着行动目标的抉择。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感情和实践一样在人们获得德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实践和感情都是存在着过度、适度和不及的连续体。过度和不及都是应当回避的恶,适度是应当追求的德性。  相似文献   

14.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的内涵、德性的本质、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形成、德性的培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奠定了西方伦理学德性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的命题。在叙述了努斯与思辨幸福、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幸福的关系后,探讨了这两种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7.
"教育"几乎贯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全书,尤其集中于最后两卷(卷七后半部分和卷八)。一般认为,与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王制》中主要谈论哲学教育不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要论述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论教育时又特别重视"闲暇",认为闲暇"自身就有快乐、幸福以及享福的生活",这与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静观"之自足的描述极为相似。从这个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也指向哲学教育。本文将首先分析教育在《政治学》文本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教育与政制的关系,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教育的一面;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政治学》中教育与闲暇的关系,并结合《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相关论述,挖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育之可能。  相似文献   

18.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义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品质,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而且是作为超越性存在的个体基本美德。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能够丰富正义理论内容,还能够为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提供解决思路。正义思想既有利于实现个体正义、塑造文明公民;同时正义又是政治制度、经济规则、法律规范的重要内涵。树立公平正义精神,能够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以满足需要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征程中,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古希腊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较早思考理想城邦问题的哲学家。在对待如何构建理想城邦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有许多思考,它们包括“公正”是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教育使城邦成为团体而达到统一,并提出了包括当政者要注意细节讲诚信、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城邦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并要实现自给自足、凡是对城邦共同体有卓越贡献的人理应在城邦中享有更加显赫的地位、城邦各部族间的失调易引发内乱、城邦的至善是不使城邦毁灭以及共同的文化活动使人们获得集体认同感在内的构建理想城邦的七大途径。探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构建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