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片古今谈     
进十月门,国家的庆典多,而民间的喜庆事,似乎也跟着凑热闹.红帖子满天飞.每次吃完寿筵喜酒回家.口袋里塞满了素不相识人的名片。有的印满头衔.有的叙述政纲(市议员候选人).这种无孔不入.广结善缘的手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汉和帝在位.蔡伦还没发明造纸以前.通名晋谒.用削木书写.汉初谓之“谒”(谒者书刺,自言爵里),汉末谓之“刺”(书姓名于柬曰刺)。  相似文献   

2.
刘钦荣 《新闻爱好者》2011,(11):130-131
历史上的“名片” 我国古代拜见时投帖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有身份的人,在拜访谒见时,为避“造访”之误.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当时名帖的质料是用削竹木制成.上面书写有自己的姓名.这种名帖称作“谒”。  相似文献   

3.
刘钦荣 《新闻爱好者》2011,(22):130-131
历史上的"名片"我国古代拜见时投帖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有身份的人,在拜访谒见时,为避"造访"之误,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当时名帖的质料是用削竹木制成,上面书写有自己的姓名,这种名帖称作"谒"。东汉时改称作"刺"。  相似文献   

4.
一:高祖时期——质木无文汉高祖刘邦以其恢弘的气度威加海内,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大风起处,云动雨散,一群草莽英雄,终平天下安社稷。烟尘四起,根本就无人去过问诗书,刘邦对文人更是毫不在意,见儒生则溲溺其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汉书·陆贾传》)见俪生则倨使两女子洗足,郦生入,长揖不拜,曰:“……”沛公骂曰:“竖儒……”(《汉书·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叔孙通将为他定制礼仪,一生无所畏惧的刘邦惶恐地问:“得无难乎?”还郑重地交代叔孙通定礼制时要估计他是否能够遵行而定。非但皇…  相似文献   

5.
在1987年5期《图书馆》上,我发表了《“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该文主要部分提出了对“目录”一词中的“录”字的不同解释。认为“录”,不是指传统所说的“叙录”,而应当是“次第”的意思。当时,我只就三部著名的目录学著作本身所依据的引文作解,没有全面展开。为了使这一立论能够站住脚,本文拟进一步再加阐述。一、试释杨仆《兵录》的“录”字义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定住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真”。关于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先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在建国之初,高祖刘邦即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兵法,张苍为章  相似文献   

6.
铁券,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盟约性质的文书。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特权。铁券一词,据笔者所知,最早见于《后汉书·祭遵传》。《祭遵传》中,引了东汉光武帝时博士范升所上奏疏中的一段话,文曰:“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录功勋,颂其德美。生则宠以殊礼,奏事不名,入门不趋,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丹书铁券,传于无穷。”可见,我国于汉高祖刘邦时开始有了铁券文书,不过那时不叫铁券。史书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符”,《说文》解释:信也;《史记》注释:诸所合符以为契者也。“丹书、铁券、金匮、石室”,即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  相似文献   

7.
漫话名片     
我国是名片的故乡.据史载,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秦汉时,名片称"谒",用竹简写着求见人的名字,是一种请求接见的信物.负责向帝王国君们报递"谒"的官叫做"谒者".在<史记>第97卷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记载:  相似文献   

8.
名片趣话     
名片古已有之,汉代就较为通行,只不过那时不叫名片,称为名刺、名谒、名帖等。就中外历史上看,面积最大的名片是清代李鸿章出使美国期间特制的那张长六尺的名片;而体积最大的又是清代乾隆年间,高丽国宰相李银为向郑板桥索取字画送来的高一尺二寸、阔五寸、厚半寸、如“金版玉片”的名片;最贵重的名片要数日本三菱公司推出的厚十五微米、重一克、加有封套的纯金嘉庆礼仪名片。  相似文献   

9.
蔡伦以前,古人写信一般用牍,用帛的时候很少。《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载,刘邦于秦二世元年率兵围困沛县城,沛令闭城坚守,于是刘邦“书帛射城上”。这是用帛写信的例子。更早的有战国时田单攻燕国的聊城,久攻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史记·田单列传》)这信也是帛书。用帛写信到汉魏以后还有,大都出于特殊需要,一般情况写信不用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著录医籍书目与当时流传、后世传行书目及今存世古籍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其所栽诸书“名虽亡而实未亡”,后世不见载录之缘由,当为其本质特征所决定,即其为别取总括之书目——今之丛书,加之当时物质条件所限,不便流传,实际书籍仍以单行本流传于世之故。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整理保存。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官府藏书处是周朝的“藏室”,传说老子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秦(始皇)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使正常的图书发展惨遭厄运,造成“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的恶果(《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朝建立后,图书事业很快振兴起来。汉初,丞相萧何攻入咸阳后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高祖刘邦为藏“秦之图籍”,专门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石渠阁、天禄阁及麒麟阁等。(《三辅黄图》)汉武帝时对图书也格外重视,官府不仅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而且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图书机构,史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廷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四川大学舆论研究所于3月17日至18日在成都市区进行了一次“关于马加爵事件的传播学调查”,采取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并辅以随机问询,共收回调查问卷246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本次调查的结论用于判断和推论以下几个问题:马加爵事件是如何成为媒介事件的?通缉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何种效应?受众如何看待通缉令中的悬赏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一事件进行怎样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从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23”云南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到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马加爵”这三个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许多媒体对此事也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通过对媒体的相关报道的梳理,笔者简要地把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2月25日—2月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新华社也向全国各新闻媒体发出通稿,公布了通缉令。许多媒体都赶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案,报道内容以介绍马加爵的基本信息为主,并公布…  相似文献   

14.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钱学森谈文艺管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文艺事业的组织管理属于软科学工作,要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文艺工作的宏观管理应借鉴系统工程方法,即掌握信息、定量化使用和采用经济、法律手段;微观层次上的管理要放活,国家应依赖间接手段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和调节。文艺作品接受者的文化水平要不断提高. 古代名片妙用古代使用名片有不少讲究,以明清为例:一般人使用“白刺”,显贵们使用“红刺”,他们的名片还故意不写出自己的姓名,有的在名片上书王者,有的书号,以示  相似文献   

16.
苟子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钱大昕十驾斋之名盖取意于此。《年谱》不载是斋名取自何年,唯于乾隆三十三年下云:“始买城中孩儿桥弄宅,名其堂回潜研,乞新建曹地山先生书扁。”时钱氏四十一岁。自后编著之诗文集、金石文跋尾等均题此名。《清史稿·吴凌云传》谓凌云“尝假馆钱大听屠守斋,尽读所藏书”,又见故宫博物院所藏钱氏关于吴彩写书《切韵》跋记一则,下署“甲寅三月八日竹汀居上书于屠守斋”。此甲寅乃1794年,时钱氏已六十六岁。至晚年所定稿之《养新录》却冠以“十驾斋”之名,自序云:“今年逾七十…  相似文献   

17.
在采访徐宏祥律师之前,我听说了他做的一些好人好事,比如资助贫困学生,乐于奉献,甘于清贫,敬业爱岗等等。材料中最抢眼的是他那张被誉为“永不褪色的名片”,上面的第一个头衔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老实说,这张名片虽然很有特色,但是,请原谅我当时头脑中闪过的一丝怀疑:这是不是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律师的一种自我包装呢?见到徐宏祥时,在嘉定的司法局大楼里。他神清气爽,步履轻快。当我们交换名片时,我马上问他,徐律师,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的名片呢?他乐呵呵地笑着,说,当时我做律师时,出去调查要开介绍信,按惯例填政治身份一栏时,我讲,我是党…  相似文献   

18.
书斋拾趣     
绿林书屋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书屋名.因“正人君子”诬贬鲁迅先生为“学匪”,鲁迅便借此斋名反唇相讥。何妨一下楼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书房名.闻一多先生在云南研究《楚辞》和《诗经》时,用心专注,常常旬日不下楼. 犹博奕斋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书屋名,言研究学问比“赌博、下棋好”. 羿楼著名诗人柳亚子书屋名.古代曾有“羿射九日”之说,此神话见《淮南子·本经训》。“羿”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柳亚子借此典,以“日”暗指日本帝国主义,表示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未厌居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书斋名.语见《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叶老取“未厌”,指严以  相似文献   

19.
从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183;23”云南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到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马加爵”这三个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许多媒体对此事也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友好人士、名记者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曾于1935—36年在北京亲身经历“一二·九学生运动”,她在1984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年月》一书中,对这次历史性的事件作了详细的回顾,如实地描述了运动当时和前后的情景和有关的人物,明确地反映了运动的深刻意义,特别关于当时斯诺夫妇对我国革命的亲切支持,以及有关新闻界的动态记述得仔细和生动,是一个难得的历史记录。值此“一二·九运动”五十一周年纪念,特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