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茶陵人。明成化、弘治年间文学家,“茶陵诗派”盟主。其论诗专著《麓堂诗话》颇为后人推重。清鲍廷博《跋》云:“诗话一编,折衷议论,俱从阅历甘苦中来,非徒游掠光影娱弄墨而己。”除《诗话》外,李东阳诗文中亦有不少论诗意见。参照上面所述,我们大体可以窥见其论诗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康末诗人吴融在《禅月集序》中借评价诗僧贯休诗的机会,指出自风雅之道息,诗歌之作为句度属对所拘,以及李贺以降,诗坛上出现刻削峭拔、飞动文采,喜写洞房蛾眉、神仙诡怪内容的不良风气,表明了他的论诗主张。本文以大量其他诗文论者对中晚唐的评述以及中晚唐文坛创伤具体状况,对吴融上述诗论进行笺评。吴融所说符合当时文坛实际,其诗论与当时掌文者及某些正统文士的主张如埙篪相应。这一文坛风气确属风俗使然,即使吴融本人也不免被熏染。  相似文献   

3.
4.
(一) 白居易是诗人,又有理论著述。他的《与元九书》和其他评论,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白居易志在“兼济”,他的诗论也贯串了“兼济”精神。后人多肯定他解决了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的一些主要问题,称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但是,白居易的诗论,经验与教训兼有,甚至有较大的片面性与空想性。今拟在几个主要方面,进一步作些考察,观其得失,希望对古代文论遗产的批判继承,提供一点参考。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理论,大都受儒教影响。先秦孔子论诗,就讲“达政”、“专对”、“事君”、“事父”,主要是为实用。汉代《毛诗序》论诗,对诗歌本身之性  相似文献   

5.
李东阳     
《语文教学之友》2021,(2):I0001-I0001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开创茶陵诗派,对当时文坛有重要影响,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评价:"永乐以后诗,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论诗侧重从文学本身探讨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陆游的诗论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础,并吸收了传统诗学思想。陆游对诗歌创作、诗人修养及诗歌风格等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论系统。陆游的诗论一方面真正解决了抒情诗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批判了江西派,并对宋代诗论具有一种纠偏拨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 胡曾是以其咏史诗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的,他的152首七绝,除末二首外,全是咏史诗,是唐代写咏史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主要是歌咏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史实。但他的咏史诗在艺术上良莠不齐,瑕瑜互见。历来对它的评价,分歧颇大。  相似文献   

8.
举世公认,亚里士多德逻辑是逻辑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德国著名逻辑史家肖尔兹在其论著中写道:“在我们提供能站得住的逻辑史概念之前,首先应该了解最主要的逻辑类型……这样的了解,总应该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明确的并且直到今天还是无可争议的说法:逻辑的第一个类型,至少它的梗概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苏联逻辑学家阿赫曼诺夫认为:“作为科学的逻辑,那么只是在亚里士多德写了六篇论文以后,即不早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才形成的。”黑格尔给亚里士多德以高度评价:“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功  相似文献   

9.
明中叶大学士、内阁首辅李东阳历经景泰、天顺、弘治、正德五朝,在明中叶,尤其是弘治、正德两朝的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明代宦官之祸甚于汉唐。武宗正德时的宦官刘瑾更是权倾朝野,而此时正是大学士李东阳任内阁首辅。李东阳因循委蛇,和刘瑾周旋,虽遭一些人的误解,但对匡救正德腐败政治大有裨益。本文拟就李东阳与明中叶政治略论之。一李东阳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六月九日,卒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字宾之,茶陵人(今湖南茶陵)。幼聪颖,四岁、六岁、八岁时被景帝三次召见,抱置膝上,赐果钞,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  相似文献   

10.
由霍松林主编,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联袂撰写的《中国诗论史》(150余万字,黄山书社2007年1月出版),作为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资助项目及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后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认为,这部巨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中国本色诗论的学理性深度透视和扎实严谨、求真求精的文风。求源:中国本色诗论文化的追问“各种文明喜欢把它们之前的古老文明奉为祖宗;古老文明的魅力增添了源泉的神圣性。”[1]因此,对古老文明的研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近20余年,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或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得与失?近年来,史学界努力冲破禁区,力图从积极方面加以总结。如肯定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前线广大将士对日寇进行了英勇抵抗,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等等。但是,当论及正面战场的得失时,却仍然坚持这样一条公式;“丧师失地的大溃退”。对此,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求教于方家。笔者认为,“大溃退”的结论,只是一种抽象的、表面的描述,它缺少对正面战场过程的具体分析,缺少对战局的积极意义作充分的评估。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  相似文献   

12.
如何评价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得与失?近年来,史学界努力冲破禁区,力图从积极方面加以总结。如肯定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前线广大将士对日寇进行了英勇抵抗,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等等。但是,当论及正面战场的得失时,却仍然坚持这样一条公式:“丧师失她的大溃退”。对此,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求教于方家。笔者认为,“大溃退”的结论,只是一种抽象的、表面的描述,它缺少对正面战场过程的具体分析,缺少对战局的积极意义作充分的评估。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一场全面较量。由于敌强我  相似文献   

13.
目前,史学界论述淞沪会战的文章不少,论者在颂扬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时,却忽视了从战略防御方向的角度考察国民党开辟淞沪战场的得失。国民党方面极力标榜其抗战初期将防御重点置于华东的战略行动,认为“这主动攻势的一战,使敌人完全追随了我军行动,使敌人丧失了主宰战场的先机”。而历史事实恰恰相反,这一战略防御方向的选择,导致华北、华东相继沦陷,日军从东、北两面合击中原,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由此我认为,国民党开辟东战场,是战略防御方向的一大失策,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4.
15.
李东阳从内容、功能、艺术风貌、文体分类等层面,较为全面、客观地探讨了台阁体的文体特征.李东阳对“三杨”台阁体推崇有加,既有沿袭,又有革新,且前者有甚于后者.就革新方面言之,李东阳引山林体文风入台阁体,试图调和二者,以纠台阁体末流之弊,虽收到一定效果,但最终未能挽救其覆亡之运.尽管如此,李东阳改革文风的发轫之功,仍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6.
以诗文辨体为旗帜,以诗歌音律为主线,以诗歌真情为旨归,就是李东阳诗学体系的三条纲。其《怀麓堂诗话》及其它著述中有关诗论的文字大都为这三条纲所统摄,按照一定的内在的逻辑互相连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乃是为了指导明代中期的诗歌创作,左右诗歌的发展方向。为此,李东阳反思了明朝建立百馀年间,程、朱理学束缚、台阁体后学泛滥的诗歌发展状况;上溯诗歌与乐合一的原始形态,广泛品味、比较唐、宋、元的诗歌创作;对《尚书》、《论语》、《孟子》、《荀子》尤其是《礼记.乐记》、《毛诗序》等儒家早期经典中的诗乐理论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作了认同性的选择和阐释;总结、升华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独特的思考。因而,这是一个以儒家诗学为主体而又折中、融合了诸多审美要素的、既高度重视诗歌的艺术特征更强调诗歌的内容和功能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切实的指导意义的诗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对当时的茶陵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使台阁末流弥漫的诗坛颓靡的景象大有改观,而且对其后的杨慎、公安三袁,以及钱谦益、王士、沈德潜等,皆有所启迪,对"七子派"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明代中叶主流诗风由台阁向复古嬗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正”,故世称“李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前中期坛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他的诗论观点集中在《怀麓堂诗话》及为友人所作的诗集序言当中。本拟从体批评、诗学风格与诗学取向三个方面来探讨李东阳诗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东阳是明朝著名学者,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幼年时有湖南茶陵神童之誉。成年后一边教书,一边攻读。李东阳曾教过一个学生叫汪石潭。一日,该生请假,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9.
明时有神童之称的李东阳,天资聪明,读书一口数行,成诵不忘,自幼即有文学重名。东阳对父亲极孝敬。有一次东阳外出与朋友一起饮酒,至半夜方归,却见到父亲为等地而一直未睡。东阳及愧又悔,发誓从此以后“处席誓不见购”。明朝还有~个杨巍,举进士,累迁至吏部尚书。官也做得不小了,但他事好至孝,朝夕上食,必亲爱以后才让母亲进用。母亲病重,思食西瓜,时值冬月,寻觅不易。巍派人四处寻觅,好不容易买到了西瓜,可是母亲却已吃不进东西了。巍大痛,自此终身不食西瓜。李东阳赴席不见烛  相似文献   

20.
试论李东阳的格调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李东阳在其《麓堂诗话》中提出了他的格调思想,这对后来复古派格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1、以乐衡诗的基本思路和论诗方法;2、识辩“时代格调”的学诗途径;3、守法而求“兴趣”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