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怀具有生物学基础,是一种基础性德性品质,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教育关怀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和发展关怀。教育关怀品质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称之为教育关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爱,而是蕴涵着对话、尊重、理解、聆听和宽容等特点。现代教育具备关怀品质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教育关怀是现代教育的道德向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关键,对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起着统摄和调节作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造成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从伦理学视角理性地认识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只有突显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才能纠正大学教师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的异化问题,使大学教师的人格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正>一、精神关怀理论的基本主张精神关怀理论最早由卡罗尔·吉利根提出,后经帕森斯、内尔·诺丁斯等人的发展,其主要观点有:第一,道德的本质是实践性的,而非理论性的,道德原理应该是给真实情景中的具体人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的道德问题提供行动指导,道德发展的关注在于共同体中的个人及培育和谐关系;第二,核心是"注意和反应",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兴趣,充分关注现实存在的道德问题;第三,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相似文献   

4.
从概念上讲,人文关怀指的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命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通俗地说就是尊重人,关爱人。选择这样的话题,缘自东景小学来我校游学的那次对话。在那次对话中,我得知在新加坡,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而家长们对此能够理解和支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命意义的关注。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师培训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成长。人文素养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对教师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有助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人文素养培训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论宗教道德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通的精神追求,是现代伦理构建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只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仍然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积极作用.其当代意义在于: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上是人对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它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发挥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的自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范人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7.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根本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是构建现代伦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当代意义是: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是对人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提升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教徒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8.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倡导"关怀伦理学",是继吉利根之后提出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相反的道德命题。"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个体遵从道德规范,听从道德律令,服从道德约束。与此相反,关怀伦理学则强调某种行为选择会有什么反应,即关注该行为是否有助于维系彼此充满关怀的关系。它重视关怀者与被  相似文献   

9.
谭海燕 《文教资料》2007,(32):62-65
科学关注的是事实,是规律,是一般。以此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由于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个性的泯灭,道德的滑坡。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合作教育学"中得到了深刻反映。真正的教学方法应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共同指导下来构建。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道德智慧是教师把握人生、洞悉社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智慧.教师的道德智慧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合作精神、反思能力和易获得职业幸福感等特性.这些特性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能产生重要影响.回归道德智慧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学习中获得自主存在的意义,在反思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1.
王颖 《中国教师》2011,(24):61-63
<正>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德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我国传统德育中,教师作为道德权威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现代的道德教育理论与道德实践中,随着"学生中心"以学生为本"关怀学生"等观念由理论向实践的演进,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人们在将关怀的阳光洒向学生时,却忽略了作为德育主导者的教师的内在需求,忽视了对他们的人文关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业道德是师德规范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化和积淀。从善、恶对立,人性,师德建构的过程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师德自我建构的困境在于人的经济性与道德性在互动中的制衡,产生原因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摩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有效的师德自我建构:在统一的师德规范下,将师德内化纳入评价指标;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为"道德人"提供生长氛围;强化教师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的职业良心;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经济人性"需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道德法律化研究是一个道德法律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在概念形成阶段,主要有五种观点,它们的表述虽有不同,但是都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特点--道德法律化;在概念发展阶段,主要涉及道德法律化新概念、道德法律化的实现方式、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道德法律化的作用、道德法律化的局限和困境、道德法律化的界限等六个方面的讨论.学者们在"道德"与"法律"的认识上存在分歧,要整合两个阶段的研究必须认识到"道德"、"法律"是在发展的,对两个阶段的研究整合的意义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存在过多强调培养"知识人"的倾向,对获取具体知识及在学科考试中获取高分的片面追求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基础教育迷失了应有的价值目的,失却了道德追求和审美意义.基础教育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着眼点,社会公众、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教师自身都应秉承培养"素质人"的价值追求,以实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基础并促进其综合素质成长发展的责任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关怀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范畴和价值。在关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三重道德困境,具体表现为关怀情境的脆弱性、关怀关系的多重性与关怀行为的复杂性。究其缘由,在于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失、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功利性取向。助力教师灵活应对道德困境需丰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引领教师的道德关怀;营造伦理本位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管理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炳宽 《天中学刊》2004,19(4):102-104
依据思维质量转换理论,从道德的视角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理念可以用“道德管理”四个字概括,其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加强实施道德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的精神力量,建立和拥有高绩效的工作系统.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上的正态转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道德管理与伦理关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体两面,二者在实践中辩证地整合在一起。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中,运作、整合道德管理的理念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请善待教师     
<正>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像中国的"教师"获得如此多的光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吊诡的是,头顶如此光环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却普遍不高,甚至陷入了无法自我定位的尴尬处境。这些光环更多的是社会对教师这种"身份"在心理上的道德诉求:一方面,教师应当成为"人之模范,社会之楷模";另一方面,教师的形象更多的是只讲奉献,不讲回报。但这种诉求漠视、架空了人的基本需求,将教师"神化"了。教师也要生存在现实社会中,首先是人,然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人们对于吃牛羊肉而保护猫狗这一事件,对认定其行为是一种道德伪善的判断进行反驳。这一行为不是伪善,而是道德关怀的范围由人到动物的扩展。基于道德关怀的扩展而考虑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则应注意与动物的过度亲密而忽视其自由权,残忍杀害动物而忽视其生存权等问题。人作为生物界最为高级的物种,有义务去维持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自身的道德关怀逐步扩展,以期达到人与动物间长久有效的和谐共存模式。  相似文献   

19.
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日益迫切,与此相联系的全球发展问题与人类的各种问题纠结在一起,显得错综复杂,难以解决。这与人类道德标准多元化、道德失范的现状有关。一般道德原则的建立有助于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一般道德原则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技三方面来寻求。  相似文献   

20.
"准职业人"培养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在"准职业人"培养课堂中,教师要从"讲和教"变成"启和导",学生要由过去在教师的讲中学变为在教师导学案的引导下,像教师一样去备课、去准备在课堂上讲课,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在自学知识、探索知识和相互研讨知识中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获取课堂中应获取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