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人情交往的异化及其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人的人情世界中,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而之所以形成此种状况,不能不说与中国人自古重人情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了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及其成因,并试图为当代中国社会寻求一条消解交往异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情关系是贯穿传统和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于传统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人情自有其初始的内在属性、价值意蕴与外在表征。经历现代化变革的人情关系表现出对其本真的变异,并产生与社会发展相去的消极影响。这其中既有传统人情的内在缺陷,但主要是现代化变革中的种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人情关系的变异与其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人情现象与村庄性质之间存在很大关联。在对北方村落河村的人情现象进行人类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建构性人情的概念;通过展现村庄的生活世界,勾勒出建构性人情的特征,如现世性、情感性和当地感等。这对当地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文悦读: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唯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几乎习以为常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的文化是怎样的关系?易中天先生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120-123
我国现阶段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在历史的文化传承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在当前建设法治文化的基本背景下,对于人情需要加以更多的重视。中国国情具有丰富内容,人情社会是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现实,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人情也存在妥适与非妥适之分。妥适的人情对于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着促进作用,相反则会起到阻碍作用。进一步分析"人情"与"法治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界定二者之勾连,找寻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在公民参与的法律机制下,能够更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为最终实现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6.
“人情”是世俗语汇,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联接方式.人情构成了日常礼俗的精神基础,礼俗社会围绕着人情展开,人情成为了一种社会聚合的文化表象.人们在家庭与社会群体中处处以“人情“的方式建立互动关系.人情在日常礼俗中有日常性人情与仪式性人情的区别,在传统人情往来中有优先、互惠、贮备与增值、动态均衡,以及流转的原则.在当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人情在日常礼俗中出现断裂与畸变.相互关怀的温暖人情日益稀缺,而以金钱与利益为导向的“人情”却正在腐败着社会,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聚合的表征意义.如何保持传统人情固有的优良善性,发挥它促进社会团结的特定功能,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泄导人情"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追溯白居易"泄导"理论的历史渊源,考察白居易的"泄导人情"实践即其绵延几十年的诗歌创作,分析白居易诗歌创作实践所遭遇到的深刻的现实矛盾,可以把白居易的"泄导"理论及实践在现实中遭遇到的种种矛盾统称为"白居易现象"。这一"现象"昭示着早在白居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的修补、重建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饮食、穿衣、人情、面子、单位、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整体提升大众在技术技能学习、积累与升级等层面的动力水平。借助“人情磁力场”视角,可厘清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系列文化羁绊,及其对大众技术技能学习、积累与升级等方面的动机与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在“人情磁力场”内,大众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平均化倾向”。同时,技能类岗位往往意味着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这两点共同削弱了中国个体学习技能的动力。其次,大众往往在“人情磁力场”之内才需要主动“做人”,而在“人情磁力场”之外则无需主动“做人”。历史表明,除动乱与瘟疫等特殊时期外,中国个体的“人情磁力场”范围一般为家族或特殊关系等,鲜有囊括政府这一角色。由此,为社会积累技术技能水平等国家战略便无法得到较好的大众关怀。最后,“人情磁力场”对中国个体“身”与“心”的温情照顾,使其“自我超越”的需要与意识较弱,这是大众技能升级动力水平较低的文化根源之一。因此,破除制约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系列文化羁绊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应有的社会价值,化解“平均危机”;第二,打造关怀技术技能人才的政府形象,融入“人情圈子”;第三,培育技术与技能学习者的自立素养,降低“人情依赖”。  相似文献   

10.
“泄导人情”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追溯白居易“泄导”理论的历史渊源,考察白居易的“泄导人情”实践即其绵延几十年的诗歌创作 ,分析白居易诗歌创作实践所遭遇到的深刻的现实矛盾,可以把白居易的“泄导”理论及实践在现实中遭遇到的种种矛盾统称为“白居易现象”。这一“现象”昭示着;早在白居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的修补,重建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叫做"人情",《辞海》解释为婚丧喜庆交际所送的礼物,亦指酬酢、应酬。然而,现如今该解释似乎已不够确切了,因为在人情往来中,送物的现象日渐月染,平常多见的是金钱来往。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人情交往,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社会关系。然而,如今这"人情"的行情看涨,不仅花样不断翻新,"人情"名目繁多,而且相互攀比,礼金也随之大增,少则三五百元,多则数千元、上万元。不光婚丧嫁娶这些大事需送  相似文献   

12.
择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每种社会现象都可追寻到其在历史文化背景中衍生的根源。本文拟对择校需求产生的文化心理追本溯源,重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文化、重道轻器文化、面子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来解析家长们的择校心理,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作用机理。现实中它们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通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推进着家长们的择校需求。家长之所以择校,也是因为一定的利益诉求,而每一种文化也都体现着家长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远不是一个信用经济和信用社会,人们主要通过现金或"人情"关系获取社会资源,是不折不扣的现金经济和"人情"社会。人情的商品化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商人们通过人情关系获取特殊的经济利益、金融杠杆及竞争优势。官员们为偿还人情债务铤而走险,职务信用违约现象暴增。普通民众及消费者只相信可靠的亲友,不信其他的信息来源。人们在为缺失的社会和市场信用支付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信任"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信用所表现出的接受或欣赏。虽然信用也跟"人情"  相似文献   

14.
礼物馈赠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关中地区的礼物交换从模式上看,主要发生在亲戚和乡党之间;从场合和时间上看,一般发生在中国传统节日和红白喜事等重要事情上。这种礼物交换成为维护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渠道,其实质是一种人情的交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文化几经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乡规民约、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对农村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使农村社会逐渐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单一性向多元化、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变。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治理要重视重塑农村文化秩序,加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推进农村新旧文化转型,从而通过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情与礼之间的矛盾与紧张一直是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但礼缘于人情的根源与本质决定了这种变化的限度与方向。文章通过对中国礼文化内在发展理路的考察,讨论了魏晋时代士人风尚的转变,说明这种转变是中国礼文化辩证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考察不仅对魏晋士风的转变作出了动态的把握与认识,而且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情礼递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  相似文献   

18.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语词语,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状况。本文试从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四方面探讨汉语词语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9.
贬谪是封建统治者对罹罪官员的惩罚,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贬谪文学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贬谪文学是唐代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其创作手法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需要借助汉语载体传承,这是一种特殊文化表现模式,它使得各类外国人员清晰感知地道中国人情韵味,进而协调各类经济、政治事业发展。语言与文化长期同步延展,不可分割。本文就是透过文化因素、词汇与语法规则论述汉语独到的交际与引导功效,使得《体验汉语》教材文化点数量分布规则清晰呈现,为日后多元教学模式整改提供宝贵支撑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