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作品,既是对人类情感的全方位揭示,又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情与理共同构筑学作品从感性到理性的统一体。学作品要么重情,要么重理,要么情理并重,但它都处于由情与理所构成的正常区域之内。非正常的学作品都因为对情或理的拒绝,而游离于情与理所构成的区域之外。  相似文献   

2.
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埃利诺和玛丽安分别是"理智"和"情感"的代言人,这是读者之间达成的共识.经历了失恋打击,并最终由感性变得理性是玛丽安的成长,更是作者置理性于感性之上的例证.但是,这些显而易见的"理智",以及由"情感"到"理智"的转变,并不是小说中"理智"的全部.本文将从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入手,挖掘小说中隐藏的多维...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包括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感性包括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只有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从中学学科的设置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多倾向于感性,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则更多地体现出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曹禺在《雷雨》的创作中对感性直觉和理性把握这一关系的处理,显示了恰到好处的艺术分寸感。剧作独特而炽热的审美情感,充分体现了他创作过程中情感与形象的直觉性特征,剧本鲜明地留下了较之同时代人的更强烈、更广阔、更深厚的复杂感受的深深印痕。但曹禺又深谙艺术规律,在剧中对民族特色、个人风格、角色塑造以及情节结构所作的处理,又是极为注重理性把握的。一部《雷雨》,不仅靠情绪感受,更靠理性逻辑的运用,二相依相存,既合“情”,又合“理”,“情”“理”交融而达到了新的戏剧境界。  相似文献   

5.
蒋维 《儿童音乐》2010,(11):48-51
鉴赏音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音乐鉴赏教学要促使学生由低层次的直观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必须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像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这些过程来实现。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艺术空间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在艺术情感体验和冲击下,  相似文献   

6.
太虚佛教理性观以空理而非实体为世界理性;以五俱意识现量为直觉理智、以康德先验范畴为心不相应分位假法;以独行意识比量为逻辑理智。他批评常人理智现量及比量的谬误,认为只有佛教无分别根本智才能现量亲证世界理性从而起真比量后得智;具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首先,音乐欣赏的曲目安排要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欣赏作品的形式,可以从声乐曲或小型器乐曲开始逐渐向大型声乐作品、器乐作品过渡。在音乐作品的国别上,可以先从我国的音乐作品开始,然后逐渐引入外国的曲目。在音乐作品的内容及形式方面,可以从易于理解的有标题的音乐作品人手,逐步开拓无标题音乐作品的欣赏领域。其次,音乐作品欣赏时,欣赏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外部音响感知一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着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从音响感知人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即从喜听到动情,从动情到理解。使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到理智欣赏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情是基础、依据;教师,情是主体、关键;学生,情是宗旨、目的。“三情”共振,佳境才能迭出,而连结情感线教师需先有激情。披文入情,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和共振兴奋点。而教学中精心设疑,触及情感,激发“愤”、“悱”情境,优化共振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的产生来看,语言学实际上是一门行为科学,它可分为科学语言 学和艺术语言学,科学语言依据的是客观性、逻辑性、推理性和抽象性;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情感始终作为一种心理体验而起内趋作用,它表现为理的直接关照,或是在情感的形象中的思考,它呈现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正因为如此,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无不抒发了美好的感情,体现了真、善、美。阅读这样的作品,就会愉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收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真、善、美情感渗透,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情感激动,精神愉悦,从而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某些真理,并转化为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力量。   一、读出情感   有人把范读,称之为“美读”,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1.
This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ses the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discussing teacher identiti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aim was to understand what strengthens or constrains the development of a teacher identity. A qualitative synthesis of 59 studies was carried out. The review showed that sever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identity. While contact with students and staff development programmes were experienced as strengthening teacher identity, the wider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was experienced as having a constraining effect. Furthermore, the impact of the direct work environment was experienced as either strengthening or constraining, depending on whether or not teaching is valued in the department. F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were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teacher identity: a sense of appreciation, a sense of connectedness, a sense of competence, a sense of commitment, and imagining a future career trajector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veloping a teacher identity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is not a smooth process. In order to empower university teachers, it is important to reward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build community.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can play a role in helping teachers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gaining confidence and taking active control of their work situation, both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The authors argue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licit messages that departments convey to their teaching faculty.  相似文献   

12.
要在文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同时兼顾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和提高人文素质,就不能只停留在解释字句和介绍权威的阐释上。生态批评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切入点,恰当地引入能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和批评之余,适当地跳出文本,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不失为文学教学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及时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变化,研究现实,拓宽思路,更新观念,调整对策,处理好稳定与深入、教育与管理、真情付出与理智关爱等关系,全员育人,共同充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选择加工过程就是审美过程,文学编辑的审美意思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加工。文学编辑的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审美意识和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术文化是独立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美术传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美术的特点及内涵。它包括从中国古典美术与中国现当代美术中提取出来的内容。由于中国美术传统源远流长,如果仅用一两个视点是很难将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揭示准确的。如以元素论为指导,可从中国美术的精神、观念、情趣、表现、观看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中国美术文化的传统特征有:为人生而美术的美术精神、圆融辩证的美术观念、情理统一的美术情趣、立象尽意的美术表现、俯仰流观的美术观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审美因素和美感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美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把知识的吸取和美感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从英语诗歌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语言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文化因素在英语诗歌理解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论注重观照审美主体在艺创作中的作用,并从主体情感特征和艺术修养、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及艺术转化等方面开掘主体精神。无论形而下层面的感兴而作、“神与物游”,还是形而上层面寻求“观道”、追求“天人合一”,这种对主体精神的外化和超越显示出异于西方论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不仅集戏曲、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于一身,还吸取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之精华。随着舞蹈教育的普及,优化舞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在,重视舞蹈表演,轻视舞蹈教育的现象特别严重。而由于舞蹈教学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教育者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技术技巧,更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舞蹈意念”、“知识舞蹈”、“心理品质”的意识,有责任扭转长期以来对舞蹈专业人称之为“小脑巨人”和舞蹈欣赏“曲高和寡”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