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办学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发展的新事物,民办学校应抓住契机,以培育学校精神为着力点,以培育文本化、物质化、人格化的学校精神为实施途径,不断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位提升,从历史传统、精神信念、理想目标、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架构学校精神的基本内涵,从而实现在文化整合提升的基础上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独具自身特色的学校精神,引领民办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办学校教师整体学历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亟待更新,而培训机会偏少,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通,办学者较关注学校显性的硬件投入,忽视学校内涵发展所必需的师资培训等种种原因阻碍着农村民办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从政府到民办学校的办学者都应多途径提升农村民办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以巩固农村民办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事实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土地征用、财政资助、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社会保障、教育资源、受教育者等方面明显存在不同等待遇.为保障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必须修改现行相关法律、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创造公平竞争机制,以落实法定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是由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的师生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的总称."精气神"是具有赣南师院特色的大学精神,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大学精神是学校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必须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5.
楼高行 《教书育人》2012,(17):24-25
一、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开发企业家精神校本课程,既是学校培育生长点、打造特色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1)学校培育生长点、打造特色的需要。学校办学15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民办学校,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学校根据时代特点和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及集团的要求,认真审视教育市场的发展新变化,深入了解家长及学生新需求,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更新迭代,促使学习型社会的产生.在学习型社会中能够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的培训师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解析了"双岗两台"型培训师的内涵,并从操作技能、职业道德、教学资源开发、信息技术革新、灵活驾驭课堂等五个维度确定了"双岗两台"培训师的培育方向.以学校培育规划为经线、以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为纬线构建培育体系,引领培育方向与目标;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激发教师的驱动力;以政、校、企共同构建培育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最后提出师资队伍的建设还需优化教师的专业方向,构建结构化高素质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7.
"公、私合作型学校"较之于纯粹的公办学校和纯粹的民办学校,呈现出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对学校产权结构与管理架构的分析,有助于在法律与制度框架下,对学校的收益回报、资产管理和经费使用等进行合理的规范与调控,这也是当前保障"公、私合作型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姚昊  张莹 《教育与经济》2021,37(3):31-40
"公民同招"政策的出台,再次引发了公、民办学校办学效益的争论.借助PISA 2018中国四省市样本数据,研究使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和倾向得分匹配估计(PSM),探究民办学校是通过生源"筛选"机制还是学业"培优"手段获得学生成绩的相对优势.研究发现,民办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优于公办学校,但在控制了民办学校的生源背景、学生元认知能力和学习时长后,民办学校的学生成绩没有显著优势,说明民办学校很大程度是依靠生源"筛选"机制取得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对优势,这一结论也佐证了"公民同招"政策出台的科学性.然而,实证结论也并不拒绝民办学校对学生学业"培优"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在规范民办学校发展的同时,督促公办学校"提质增效";进一步制定引导性政策,助力民办学校实现内生性改革,以办学质量博得家长的青睐;打通学校办学水平与家长感知的信息渠道,引导家长对子女教育做出理性选择与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9.
"质量工程"和"2号文件"是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大工程."质量工程"的开展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历史发展时期."质量工程"包含着新的高教发展的理念,其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具有全局性和开创性.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及学校自身发展的状况,深层次的领会与贯彻落实"质量工程"和"2号文件"精神对于地方性高校内涵发展与质量快速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个性精神和物质共同体。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用精神为学校文化建设立魂。学校精神的培育是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