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不同工艺对茶多酚提取效率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分析了目前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四种工艺的主要特点和不足,并比较了工艺条件对茶多酚的提取效率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率较好,茶多酚含量较高是金属离子盐沉淀和树脂吸附茶多酚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2.
以甘南沙棘叶为原料,利用正交法优化了乙醇提取茶多酚的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微波提取茶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提取沙棘叶茶多酚的最佳条件为:时间3h,乙醇浓度70%,温度60℃,料液比1∶50(g/mL),茶多酚的提取率为11.3%;微波提取沙棘叶茶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时间300s,料液比1∶30(g/mL),乙醇浓度50%,微波辐射为中高火,茶多酚的平均得率为16.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225%.比较两种方法可以看出,微波法提高了沙棘叶中茶多酚的得率,且明显缩短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3.
Se^4+沉淀法提取茶多酚及制备工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水、乙醇、丙酮作提取剂,用Ca^2 、Ar^3 、Zn^2 等金属离子作沉淀剂,分别提取绿茶中的茶多酚,对其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Se^4 作沉淀剂,茶多酚的提取率达29.5%,茶多酚硒盐在强酸中最佳转溶条件为料酸比为1:10(v/v),反应时间30min,条件易于控制,且得率高。  相似文献   

4.
以常熟"沙家浜"粗绿茶为原料,水为提取溶剂,研究提取时间、料液比和微波功率对茶多酚和茶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的超声-微波辅助联合提取工艺.确定茶多酚和茶多糖的超声-微波辅助联合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0 min,液料比1:30(g/mL),微波功率80 W,固定超声功率50 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10.57%,茶多糖得率为3.25%.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重点对茶多酚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Se4+沉淀法提取茶多酚及制备工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乙醇、丙酮作提取剂,用Ca2 、Al3 、Zn2 等金属离子作沉淀剂,分别提取绿茶中的茶多酚,对其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Se4 作沉淀剂,茶多酚的提取率达29.5%,茶多酚硒盐在强酸中最佳转溶条件为料酸比为110(v/v),反应时间30min,条件易于控制,且得率高。  相似文献   

7.
该文道了对茶多酚提取工艺的改进.并对茶多酚抗氧机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超滤膜分离技术提取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叶的茶梗为原料,联合采用超滤法和沉淀法,水浸提其中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80±3)℃,料液比1∶20,浸提时间40 min.使用10万分子量的超滤膜,在25℃的温度下,驱动压力0.15 MPa,料液比1∶80下进行超滤,使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得到保留的情况下有效地澄清了茶汁,改善了茶饮料的感官品质.进一步探讨了金属离子沉淀法自超滤后茶汁中提取茶多酚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沉淀提取条件:Zn2+为沉淀剂,Na2CO3溶液调节pH=6.00,茶多酚的沉淀率为91.7%,纯度97.1%.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食品、油脂、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测定,主要目的是测定茶叶在不同条件下荼多酚的含量,然后相互比较。例如:茶汤放置时间,泡茶次数及pH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都希望自己每日饮用的茶水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多一些,因此我们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从茶水中获得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0.
茶多酚提取纯化工艺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茶叶申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的研究现状。比较溶剂萃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等各类提取纯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用微波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波加热方法从低档绿茶末中提取咖啡因,研究了采用不同溶剂萃取,并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法具有简单、省时、产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秋香  肖婷 《培训与研究》2009,26(8):47-49,57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食品、油脂、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测定,主要目的是测定茶叶在不同条件下荼多酚的含量,然后相互比较。例如:茶汤放置时间,泡茶次数及pH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都希望自己每日饮用的茶水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多一些,因此我们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从茶水中获得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3.
使用纯水、乙醇水溶液及乙酸乙酯为溶剂,对茶叶中的咖啡因及茶多酚进行综合提取,避免了常规方法中有毒试剂氯仿的使用。系统考察了溶剂浸渍次数、加入量及萃取时间对咖啡因和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筛选出了综合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武夷岩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沉淀、微波 离子沉淀、有机溶剂直接萃取三种方法提取武夷岩茶中茶多酚,提取率分别是4.41±0.43%、6.53±1.37%、5.83±0.08%。沉淀法提取的粗品纯度为21.12%(水溶解)和14.54%(乙酸乙酯溶解);有机溶剂直接萃取的粗品纯度为69.88%(水溶解)和83.88%(乙酸乙酯溶解)。茶多酚粗品红外光谱分析的结果为单宁酸;紫外光谱分析的结果吸收峰在270~273.5nm之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Ca~(2 )、Fe~(3 )、Zn~(2 )等离子提取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的条件,确定了最佳工艺和参数。采用最佳工艺提取TP,提取率可达10.4%,纯度>98%。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热浸提法提取立顿绿茶中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乙醇为溶剂,选取液固比、溶剂浓度、浸提时间和提取温度4个指标为影响因素,以茶多酚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表L16(45)设计试验条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液固比>溶剂浓度>浸提温度>提取时间,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120∶1、提取温度80℃、浸提时间30 min、乙醇浓度75%,在该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可达茶叶质量的17.23%.  相似文献   

17.
以老枞水仙鲜叶、奇兰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温水浴法与超声波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合2种成品茶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恒温水浴法与超声波法提取,老枞水仙鲜叶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8.0%和17.8%,奇兰鲜叶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4.4%和14.6%;老枞水仙成品茶茶多酚含量分别为42.18%和42.98%,奇兰成品茶茶多酚含量分别为34.18%和37.12%.研究结果可为老枞水仙品质分析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浸提-沉淀联合方法提取茶中多酚类物质,考察浸提时间、沉淀剂的选择、pH值、溶剂用量等参数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取茶多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0℃,乙醇浓度65%,浸提时间30 min,浸提次数2次,选择氯化锌作为沉淀剂,m(氯化锌)∶m(茶粉)=0.2,转溶pH值6~6.5,转溶时间小于1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茶多酚产品提取率大于10%,纯度大于95%.最后,确立了以茶末等茶叶生产脚料为原料提取茶多酚的综合工艺流程,为工业化流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栀子果为实验原料,研究了微波耦合双水相技术提取栀子果总黄酮,实验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维生素C、芦丁为对照品,研究了提取物对O^2-·、·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在微波连续辐射3 min,料液比为1∶30(g/mL)、微波功率为350 W、磷酸氢二钾用量为4 g、乙醇浓度为80%时,总黄酮得率达到最高,为1.71%.栀子黄酮对O^2-·和·OH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对O2-·的清除作用较Vc弱,对,OH的清除作用弱于Vc及芦丁,清除率与黄酮含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的故乡,迄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茶叶作为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因含有咖啡碱、茶多酚、脂多糖等化学成分,故有其独特的药用疗效。近20年的研究表明,其中茶多酚的药用价值最为突出: 一、抗癌作用 有关茶叶抗癌作用的研究,国内外发表的研究报告已有300篇以上。研究证明,茶多酚能与致癌物质结合,使其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致癌物质的致癌活性。关于茶多酚的抗癌机理,虽未完全闸明,但已有实验明确指出:①抑制亚硝化过程;②抑制细胞增殖过程;③抗氧化作用;④清除自由基;⑤调整引发物质的代谢过程;⑥直接和亲电子的最终致癌物作用;⑦抑制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⑧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