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似乎有些"老套"。看到"尊重"二字,可能不少同学会忍不住吐槽:"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这些和"尊重"有关的词在中小学生守则里提及得还少吗?不过,你确定自己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吗?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其实都和尊重他人有关。比如随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些并不只是一种惯性的延续,也绝不是一种与别人无关的个体行为,而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只考虑自己的便利和感受,往往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焦阳 《母婴世界》2008,(11):95-97
所谓育儿公德,是指在确保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你的育儿行为对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注重育儿公德。对父母而言。不仅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一种爱与尊重。  相似文献   

3.
关爱、责任、尊重、感恩、分享、沟通、欣赏、反思、理解、微笑,是幸福家庭的十大规则,也是每个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丈夫需要妻子的尊重,妻子也需要丈夫的尊重;父母需要孩子尊重,孩子也需要父母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双向的、互动的。家人的相互尊重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也给家庭每一成员带来生活的温馨和幸福。  相似文献   

4.
一、相互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提醒我们,新型的师生关系亟待确立.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给予他人最好的礼物,与受尊重一样,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需要,也是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5.
与人相识、相交,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学会尊重,坦诚相待.有道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你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修养,是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一种行为,一种态度,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学会感恩非常重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长的掌中宝,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学会感恩,就是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他们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育之恩,朋友帮助之恩!  相似文献   

7.
<正>在子女看来,父母进入"朋友圈",犹如多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监督者,让自己和他人的互动交流处于被压抑、被限制的状态。无论是害怕父母担心,还是不愿意让父母知道隐私,抑或不希望父母过多地干涉私人生活,"微信拉黑父母"也有子女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利害考量。面对"微信拉黑父母",只有在尊重父母和子女各自的利益诉求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搭建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8.
小辞典     
是探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贝尔尼在《大众的游戏》一书中指出,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以父母的身份对待子女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现为以家长式的权威和独断专行的家长式的作风对待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以父母对下辈的关心、体谅和同情来对待别人。成人自我状态是指能象成年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强调师生真情投入与回报、张扬个性魅力。透视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其核心要求,双向尊重是其心理基础。流动人口子女是指跟随父母离开原居住地进入城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人群。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于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是国家维护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举措。教育部、公安部于1998年专门制定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7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这样,在流入地以借读生身份就…  相似文献   

10.
施恩而不求回报是一种美德,知恩图报更不失为人的良好素质。世界上最常见的不求回报,莫过于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奉献,这种不求回报的行为源于父母本能的爱。然而,爱是双向的,不知各位家长想没想过?父母在给予子女以物质上、精神上的关心爱护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提倡子女给父母以回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的工作和服务,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都离不开他人的奉献和付出。"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是一种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如果人人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去创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相似文献   

12.
幼教拾贝     
1.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活动、做事的,子女的性格多半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没有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2.父母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的,子女多愿意寻求他人的爱护,力图招惹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有的喜欢惹是生非,有的好攻击挖苦别人,也有的却表现为性格淡漠,与世无争。3.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的,子女多表现为撒娇、放肆、神经质、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心。  相似文献   

13.
"留守子女"指的是父母不在身边,将他们托付给他人监护的学生.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因此留守子女的队伍在逐渐壮大,对留守子女教育与管理也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的工作和服务,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都离不开他人的奉献和付出。"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是一种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如果人人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去创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相似文献   

15.
尊重的境界     
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是在充分认识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一种平视。尊重,即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是对他人人格和自我人格,他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任何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从来不会忘记———努力去尊重别人。而只有那些对生活不负责任,玩世不恭的人,才不会想到这些。时下,  相似文献   

16.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坚持“严”与“爱”相结合的原则。所谓“严”,是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教育。父母对子女严格,应该是在子女有了缺点时不是姑息、迁就、护短,而是批评、教育、要求,并帮助他改正。这本身就是一种爱。所谓“爱”,是指爱护、尊重、宽容、谅解。“爱”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严格要求和爱护尊重是统一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信任。假如父母在向子女提出某种教育要求时能平等地同子女交谈,讨论,子女则会更加自尊、自重、自信,从而在感情上易于接受也有可能做到父母所提出的要求。赖宁的父母就是这  相似文献   

17.
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即对话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为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1.首先让幼儿懂得相互尊重的道理 许多幼儿在交往中常常发生争吵,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只想要别人尊重自己,而没想到自己先要尊重别人。在音乐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幼儿自己分配音乐作品中的角色,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成功与失败,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尊重的道理。我在一旁观察幼儿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些家长总是说:孩子是我的,我叫他怎么做他就应怎样做.觉得自己有权利支配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地限制、干涉.其实,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同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张永军 《教师》2010,(28):115-115
一、相互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提醒我们,新型的师生关系亟待确立。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给予他人最好的礼物,与受尊重一样,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需要,也是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