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2.
“河阳”释     
杜甫的《石壕吏》:“请从吏夜归,急座河阳役,犹得各晨炊”.课本注释:“‘急应河陌役’,赶快到河阳去?役”.这个“河阳”究竟是什么地方呢?似不明确. 据《辞海》有注:河阳,“唐方镇名.因节度使治河阳三城得名,简称河阳.又名怀卫.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翌.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五县(后置孟州)及怀、卫二卅,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遵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阳县的汜水、广武两镇等地.“可见,安史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4.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6.
“河阳”应作地名解贵州付泽光《愚公移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社版)一文中,把“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之“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一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也用此说...  相似文献   

7.
“北侗”即北部侗族方言区,不论从人口分布上讲,还是地域范围上看,都占侗族的相当一大部分。研究侗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研究侗族的经济文化,不重视“北侗”,不研究“北侗”,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们在强调肯定“南侗”研究的积极价值时,决不可忽视把“北侗”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来,侗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侗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中愈日感到有必要把“北侗”的研究列入日程,促进侗学研究向纵深跃进,向广度发展,诸如黄才贵、秦秀强等一些卓有成效的侗学研究专家学者早已先声夺人,将“北侗”文化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应当承认,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应归结为侗学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它是侗学研究走向深层的自然过程。 但是,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侗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仍然局限于对“南侗”的研究,这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定论是不尽相符的。究其原因除了“北侗”研究人员少、且受地域偏见和一段时期内侗族地区社会发展客观上突出对“南侗”研究的需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侗学研究自身发展还没能提出“北侗”研究的迫切性。 其实,就侗族文化构成的总大势看,南北相互渗透,交互为用地影响侗族社会的发展过程,忽视任何一方或肯定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侗族整体  相似文献   

8.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9.
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写”尤为重要。“听说读写问”是语文学习应该培养的基本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应将“写”贯穿于其他四个方面之中,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编辑部: 贵刊在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牟应杭同志的《古地名集释》。其释“太形”条目云:“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这样看,“河阳之北”句,即:黄河以北的北面。这在讲《愚公移山》时,岂不令学生费解了?  相似文献   

11.
“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我读到的选本,都在“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中间标了逗号,注释也各有千秋。有的把“尾”注为尽头,渤海的尽头是什么地  相似文献   

12.
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课本自然一年级下册第8课“东西南北”的课文,觉得课文中几幅画图尚值得商榷。该文中以画图来指导儿童学习观察方向,介绍了几种观察方向的方法,从而培养儿童学习辨别、判定东西南北的能力,掌握判别方向的知识。该课文中有三个层次:“说一说”、“想一想”和“看一看”。“说一说”中以三幅常用指方向的画图来说明的:一是以罗盘(或指南针)来定向;二是以市区街道的路标指明方向;三是以太阳位置来确定方向。这些常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有体会。指南针的定向对多数儿童来说是新内容,应辅以演示实验,加深认识。街道路标定向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儿童来说,从小就看见,也不难理解,教学时应辅以模型、简图加以讲解。  相似文献   

13.
清代杨蓉裳认为陶贞怀的《天雨花》可与《红楼梦》并称"南'花'北'梦'"。但笔者认为,虽然《天雨花》无论文本方面还是女性自我觉醒方面都不如同时期另一位女性作家陈端生的弹词作品《再生缘》。如果硬要说"南花北梦"还不如说"南缘北梦"的好。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濠梁之辩”所持的三个观点,从认识论角度看,惠施的观点是借的;从逻辑学角度看惠子无错,而庄子犯了两个错误;从辩论学角度看惠子胜过庄子。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一文里,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的“焉”字注释为:“都是助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加以框定,却忽略了“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实际应用,将两种不同的用法笼统概之,因此,该注释有不够详尽、具体、准确之嫌。目前,许多中学文言文译本和其它一些参考书中,均将前两个“焉”字讲成“兼词”,后者讲成“助词”(见《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高中上册P471;林三松编《文言文学习手册》P45),到底谁对呢? 首先应肯定,“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气助词,“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P257),不过这里  相似文献   

17.
"悠然见南山"之"见"应当读为"jian",表示主动的行为,而不应当读为"xian(通"现")",表示被动的行为。"采"与"见"是作者的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本来不能同时进行,但是作者把它们统一起来,构成对应的关系,则是为了表达自己随心所欲、意无所属的情感和心境。另外,从文章的句法来看,读成"见"("jian"),则"采菊东篱下"与"悠然见南山"两句句法相似,这也符合我国语言对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91年第1期发表了崔永策同志的《“句读之不知”注释质疑》一文后,收到不少读者来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刊发一组观点基本相同的文章,意在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并不以此作定论 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对其它一些有争议的议题提出自己的高见,以期使语文教坛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  相似文献   

19.
对贾谊的《过秦论》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作何种理解?新教材第四册的课后练习提供了三种看法供选择。教参对“攻势和守势都是指秦而言”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对“攻守之势异也”与"仁义不施"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却偏颇了,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座北”“坐北”皆可用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学张立中工作之余,偶翻杂志,看到1995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第27页上南京师院陈国庆写的《"座北",还是"坐北"?》,心中疑虑,便翻检工具书,终于真相大白:"座北""坐北"二者均可以用。《辞海》(修订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