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  相似文献   

2.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对中国这个民族的性格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看待"内圣"与"外王",如何实现它们与现行政治制度的良性互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莫友芝的诗经历了由为仕之诗到为圣之诗的转变,这和其由积极入仕到绝意仕途的人生历程相吻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诗中表达的真性情与入仕的思想是互为消长的。莫友芝的为己成圣和立功外王的复杂心态表征为诗性与仕途的纠结,反映出一代士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的“新外王”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儒学作为内圣之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二是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三是新外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重点是把握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牟先生认为通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新外王,即,“道德主体”坎陷“知性主体”,“无执的存有”坎陷“执的存有”,“综合的尽理精神”坎陷“分解的尽理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理性之架构表现”,“隶属之局”坎陷“对列之局”.由于“内圣”与“新外王”在价值上不同“源”,内容上不同“质”,结构上不同“构”,因此,牟先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是儒学的总的目标或宗旨,代表着儒家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从事具体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主张.随着近代儒学地位一落千丈,"内圣外王"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而当代新儒家的出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点燃了希望.  相似文献   

6.
"王"、"圣"两个理论范畴是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荀子提出了"王"、"圣"这两个概念并对其不断完善,确立了两个概念的内涵,指出了二者对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意义,同时进一步阐明二者产生的条件,其中"王"、"圣"、"平"等概念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支点,对构建理想社会、培养国家管理精英、处理社会关系及利益公平分配提出了独创性的意见,较为完善地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管理的思想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的中国文化界意识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转而弃之如敝履,欲全盘引进西方的天人二分思想。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异端"——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这是探寻如何更好地结合中西天人关系思想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宋明理学家将"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作为其道德的追求.孔颜所追求的"乐"是精神人格的自我体验,其内圣境界强调的是主体自我修养,认为在道德价值之上还有更高的"道",表达出在世俗得失、毁誉、是非的超脱中对自由、自在、自得、自乐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10.
王龙溪的"外王"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其心学理论基础上,以"现成良知"为理论基础,以"仁政王道"为根本原则,以"一体之治"为最终目标。实现了治心与治世、良知与治政、一体与治世、为学与为政、兴学与化民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和兼济天下、淑世救世的"外王"精神;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他者”到“我者”——兼议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割裂的学习、功利的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和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问题,这使得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的"他者",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将学习内容从"他者" 转变成"我者"的两种途径,即构建道德的学校学习共同体以及形成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员其自身的学识和授课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各高校实行的各种教改项目也是在不断探索如何才能让学员效率更高的在课堂上收获知识。与此同时,作为"主管"的学员队干部也会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尽量保证学员们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学习时间,但这两方面都是外在因素。而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员本身的态度这个重要内因往往被忽略。文中从内外两个因素讨论了教员,队干部和学员三方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从内因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学员学习现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14.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5.
节奏是影视片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人们对节奏的理解不很统一。有相当一部分影视理论都把节奏理解为是镜头的切换产生的,也就是组接镜头时产生的镜头外部交换而形成的运动形态。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影视节奏产生于镜头内部主体的运动形态,与镜头外部结构无关,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电视节目应该是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走向对话: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互动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是学校评价的两种主要形式,但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单独完成促进学校的效能发展与改革的作用。建立一种融合内外部评价的优点,强调学校成员的自发、自主,与外部评价专家的合作协助,内外互动:一—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发展性学校评价就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校评价发展的新趋势。但要形成内外互动、合作共促的良好氛围,还需要双方先就评价的概念、方法与过程等方面的理解达成一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的原则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实质上是国内经济运行与对外经济运行的关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协调内外需关系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内需为主、外需为辅;二是以外需带动内需,以内需促动外需;三是国际收支关系有助于市场总均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明确了翻译的内外部系统所属的范围,研究了在翻译中结合这两种系统的必要性,并根据源语与目的语所代表的文化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点,阐述了结合内外部系统对译者的要求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由于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事物质的多方面性,相应决定了事物变化的多方向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它不仅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或“内因”变化的过程,还可能使事物或“内因”在某个方向的变化进程中断,特别是在事物变化的多方向中决定事物朝此而非其它方向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教学管的内外环境之关系显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双管齐下,才有可能使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