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江乃式 《河北科技图苑》2002,15(3):72-72,63
《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一书的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可供有兴趣于新闻史的同志参考;并列举书中的两例,说明作者倪延年同志在治学上勇于探索,肯于钻研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一书,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史和图书馆思想史研究的崭新成果。首先,作者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理,论证了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历史事实。其次,作者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构成板块,即文献之道与馆阁之道。再次,作者以独特视角归纳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吸引了无数研究者,但对编辑文化的研究薄弱则是文化研究中的缺憾。中国是世界上文献典籍最多的国家,其编辑的历史也最长并有自己独特的产生、发展轨迹。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自己的过去,对中国古代编辑史进行研究,认真疏理,条分缕析,探索兴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无论对于编辑学学科建设,还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编辑学研究进展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的有关专著40余种,论文近千篇,但是,其中属于编辑史领域的却很少,与编辑史在编辑学理论中所占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我国的编辑学研究者在对现代编辑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努力于编辑史的研究。靳青万著《中国古代编辑史论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可说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读《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郑宣沐我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人也不多。在我国文化研究的领域,是较为冷僻的一角。因而这类著作也较稀少。近些年来,由于古装电视剧的逐渐增多,这类问题很现实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为过去接触得少,注意不...  相似文献   

6.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山。诗歌作为政治、宗教、社会、诗人心理、情感的材料而被研究,成为今天诗学研究论著中最为深入的话题。而构成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质的因素──诗歌语言的研究,却经常被文学史研究者忽略,古代丰富而发达的诗歌语言研究理论也未得到及时的总结。诗学研究中的这种偏颇便常常在兴盛的文学研究中揭示着隐患难消的症结。诗语研究的繁琐、枯燥与逻辑思辨要求,可能正是其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谁来反拨呢?本书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多元性诗歌研究场景出现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诗学丰富的材料中…  相似文献   

7.
8.
近几年来,我国辞书热一浪高过一浪,辞书编纂出版空前繁荣和活跃,其目光投向各个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年龄段,其触角伸向几乎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知识门类,以致有人惊呼:辞书已经编尽了!诚然,未开垦的处女地已经越来越少,但真的就没有什么空白了吗?非也,如引用语就是其一。是没有人注意到吗?否!早在1982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就呼吁“需要一本《引用语辞典》”(见吕叔湘《需要一本<引用语辞典>》,载《辞书研究》1982年第5期,下同),并且“曾经跟一两位在出版界工作的同志谈过”,但“都没有结果”。不少人宁可在那里炒现饭,不断搞重复出版,于引用语领域却不屑一顾,或者说望而却步。究其原因,恐怕诚如吕老所说,“因为编之不易”。朱祖延先生却知难而进,十几年如一日,博览载籍,殚精竭思,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引用语辞典》的编纂,并于1994年5月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辞书类型中的一个空白,于学人,于学界,其功大矣。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一书在中国历史语境、东方思维和古今中西比较的视域下,对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史实描述,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释。作者利用古今中西会通的思想方法,以古论古,以古鉴今,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整体脉络,为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0.
比起广播、电影、电视等,在传播积累文化知识的工具中,图书的作用恐怕是最大的。这不仅因它诞生早,还在于它制作简便,使用方便,保存久远。从文字诞生那天起,人类就运用这些符号,记录下波澜迭起的自然变迁,艰难曲折的历史辙印。从混沌乾坤到大干世界,揭示了多少奥秘,解开了多少难题。一部部砖块似的图书,垒起知识的大厦,构筑起现代的社会文明。令人奇怪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书本中,却很少有研究出版自身的书。出版界甘于牺牲、为人作嫁的精神是可贵的。但如果因此而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方光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本体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不可回避的核心范畴之一。尽管此前国内没有一本系统的中国本体思想史著作,但本体论研究始终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关注的焦点。老一辈学者熊十力、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贺麟、冯契、张岱年、任继愈等先生已经指出中国本体思想的某些特征以及如何研究中国本体思想的原则与方法。近年来学者们关于中国本体思想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其中王晓毅对玄学本体论的研究,赖永海对中国佛性论的研究,陈来对朱子哲学的研究,杨国荣对阳明心学的研究,郭齐勇、郑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人员不可谓不多,著述不可谓不丰。但其思路与视野呈现惊人的雷同与相似。社会学模式与哲学模式大体可以概括建国以来的中国古代美学研究。首次将心理学的视野与范式引入古代美学研究并以出色的实绩实现模式转换的,不能不推陶东风所著的《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以下简称《六论》)。因此,《六论》的意义首先倒不在它最先  相似文献   

14.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旗帜下,出版界一改沉思状,转而去迷恋文白对照与影印大块头之类的东西了。夹在二者之间的吃祖宗饭的一部分学人,或乞食于游戏游世文字,或求救于《易经》之流的神秘文字。上市的貌似新书虽然很多,但严肃地反省历史的学术著作却反而难求了。最近读到刘泽华先生主编,葛荃先生副主编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不禁为学界,为出版界感奋。  相似文献   

15.
建立科学的诗歌鉴赏体系简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学︾张斌荣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终极价值的实现,除了作家的勤苦创作之外,还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和接受,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则该作品的价值就等于零,可见,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在整个文学生成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接受...  相似文献   

16.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其巨大的渗透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的灵魂。“格物”是为了“致知”,其最终目的乃是“治国平天下”,可见,定国安邦的学问在儒家看来方是最大的学问。湘南名师王船山曾把辅佐国君,造福天下苍生的“帝王之学”视为学问的最高境界,使儒家精髓得到较清楚的诠释。这事实上也是历代文人虽远离朝政,却始终“未敢忘忧  相似文献   

17.
传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特而又重要的文类。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中“尊祖”、“重史”观念的影响,自汉至清的两千年间,传记作品的数量多不胜数。直到现在,传记文学创作仍兴盛不衰。然而相比之下,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却一直相对滞后。自1927年陈中凡先生所著的我国文论史上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问世以来,直到1996年顾易生、王运熙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七十多年过去了,传记文学理论研究仍无系统专门的论著问世。俞樟华教授的新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叙事传统和叙事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当代叙事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叙事学研究逐渐发展成国内的一门显学,中国学者亦尝试以西方叙事学理论来展开对中国小说的研究批评。刘绍信教授撰写的《聊斋志异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就是以西例律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典范。下面从此书的选题、理论应用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略作推介。  相似文献   

19.
近读《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沈星棣等著,江西教育出版社版),感到它是一本史料翔实并卓有见解的、论述官员退休制沿革的著作。(以下简称《制度史》)它富有创见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的始末,堪称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领域的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论著。  相似文献   

20.
韩树伟  梁鹰 《档案》2022,(5):22-25
乜小红先生的《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以西北出土契约为基础,从横、纵两方面阐述了中国中古契约的类型及其发展,探讨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宗族规约和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基层券约,对西北出土的佉卢文契约、吐蕃文契约、回鹘文契约等作了论述与比较,并对中国古代契约发展史的规律性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该书在中外契约法观念、胡汉契约影响、契约属性与契约关系等方面的论点具有启发性,是中国中古契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