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中国古代小说敢于直面人生,将生活中的悲剧无畏地呈示给人看。今天的读者无不对杜十娘这一悲剧形象扼首叹惋,对那个没有真情,铜臭味十足的社会痛心疾首。我们解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类怨而能怒的悲剧文学,探究杜十娘这一中国古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悲剧形象,百宝箱这一意象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关于杜十娘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本文将从外因,即当时的社会环境,包括封建礼教和门第制度的政治环境,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的经济环境;内因,即杜十娘的人物性格原因,包括她的爱情选择和理想追求这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是个悲剧人物,在她身上有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有自尊自爱、聪敏智慧性格,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杜十娘的悲剧命运,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4.
封建礼教历来被认为是杜十娘悲剧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杜十娘的悲剧正是源于她太过聪明,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相似文献   

5.
杜十娘是冯梦龙在"三言"中刻画的最光彩照人的悲剧形象,她身上凝聚了善良多情、聪慧机警、仗义刚烈等诸多优秀品质,却难逃投江自沉的悲剧,本文从其个人的身世命运、社会的封建礼教等方面探讨这一形象的悲剧内涵,得出杜十娘的悲剧是现实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激动人心的悲剧作品,小说通过对京城名妓杜十娘追求理想生活、美满爱情,最终无法实现含恨而死的叙写,揭示出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杜十娘天真幼稚的错判,李甲的软弱退缩以及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礼教势力及其观念,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杜十娘悲剧的成因。这个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杜十娘爱情悲剧的原因并不限于一点,其成因既错综复杂又相互作用。封建礼教残酷压迫,金钱谋杀爱情,妓女身份和低下地位决定了思想的局限.进而导致爱情选择的片面性,过早开始的悲惨经历最终使她爱情成空,理想幻灭。在现代社会,重新审视这一悲剧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悲剧故事,阐释李、杜二人爱情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礼教的冷漠无情,以及金钱对人性的践踏。揭示这一悲剧的意义在于:醒人醒世,反映了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虚伪的封建礼教制度、金钱和私欲对人性的践踏。  相似文献   

9.
以《李娃传》作为参照,可以看出杜十娘产生悲剧的原因:她追求人身的自由和生活幸福,最后却"怒沉百宝箱"投水自杀。与唐代李娃成功帮助荥阳郑生走上仕途,从而也为自己创造了美满的婚姻家庭相比,杜十娘为自己所设定的解放的目标太低,所依托的李甲太懦弱,这是她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明代社会封建礼教加强,特别注重女子的贞操问题,已无唐代社会的宽松,仕宦家庭不可能接受一个从良的妓女,也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杜十娘与刘兰芝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光辉的妇女形象,由于人们头脑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以致酿造了许多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通过对杜十娘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及人物性格分析,揭示封建礼教下的叛逆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小说《崔护》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告诉人们:情非小事,可以生人,亦可以杀人;君子于情不可不慎,不可以情害人。明确提出“君杀吾女”的命题,为久已隐含在唐人小说中批判文人士子以情害人杀人的思想认识最终点题;赋予农家女封建士族正妻的地位,体现出了对农民一定的尊重;生动描写女子主动示爱,充分肯定了女性追求和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等是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塑造了程先生这一痴情男形象。他对爱情专一,终生未娶,最终还是换不来王琦瑶的真爱。文章首先从个人命运和心路历程着眼,对程先生的情感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然后从性格和命运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造成其爱情悲剧的缘由,进而探寻人类该如何存在以及悲剧的拯救。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成因,前人多有探讨,但有些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出由焦家内部隐患、外部社会条件共同作用,最终通过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婚姻悲剧,从中可以看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横加于人们意识上的层层枷锁。它不仅仅是一出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实质上是焦母在封建礼教的背景下长期寡居后情感变异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以“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为切入点,可以窥探贾府中上至家长下至丫环诸多有关人物的复杂心理状况及其成因,从而认识《红楼梦》反映人性的丰富复杂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如:在封建理性的支配下,贾政因焦虑而脆弱的心理,演变成人性的扭曲;而贾母的慈爱恰好成为宝玉“叛逆”思想行为的保护伞;赵姨娘“向上意志”不能实现时的自卑情结,转移成人格阴影,导致弱的“恐怖主义”;袭人“委屈”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宝玉对宝钗的“少女青春美崇拜”;林黛玉的“缺失性体验”和自我认同,是其多愁善感个性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16.
贵族遗孀林太太长期寻求外遇、"四海纳贤"。她的偷情行为既受到内心正当性欲的驱使,又受到明代后期市民阶层反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体现出林太太对禁锢人身心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为了保全一位贵族夫人的切身利益,又不失去儿子,林氏并未改嫁,因而只能以偷情的方式来满足其正常性欲,这是林太太精明的表现。林太太和西门庆的交往各取所需,并非前者拜倒在后者的脚下。  相似文献   

17.
即使在封建社会早期,由于礼教的钳制,男女青年渴望爱情自由,憧憬婚姻幸福的美好愿望也难以实现。正是封建礼教对青年人心灵的桎梏与戕害,使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激烈的矛盾与沉痛;而严酷的社会现实又给无数青年在恋爱婚姻问题上造成人为悲剧。《将仲子》这首诗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外,遂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聊斋志异》的人花相恋故事中,蒲松龄以高超的手法创造出理想化的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由于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洞察,这些幻想故事中蕴藏着真实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引发生命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从悲剧的发生本质上讲有偶然性悲剧和必然性悲剧两种。蒲松龄将人生最本质的缺憾与无奈融入奇幻浪漫的人花相恋故事中,因此在他笔下那个唯美浪漫的虚幻世界深处,萦绕着若隐若现却又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9.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