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初,外文局电子照排中心作为桌面彩色出版系统的首批用户,引进了国内第一台高精度激光照排机——德国 LINO HELLTYPE630。当时,大陆同类业务的公司寥寥无几,然而短短二年半后,仅北京市内  相似文献   

2.
王安喜 《职业圈》2010,(35):8-10
创市于1984年的海尔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海尔引进德国先进技术迈开持续创新发展的步伐。当年只有600人的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已经发展成为2009年伞球雇员超过六万人、营收182亿美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3.
滁州华能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华能集团、北京国华实业公司、滁州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共同投资建立的大型现代化森工企业。公司成立于1986年,资产总值2亿元。现有员工600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120人,中高级技术人员30余人。公司从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引进了5条现代化人造板生产线。年产刨花板3.5万产方米,三聚氰胺饰面板220万平方米,中密度、高密度纤维板6万平方米,浸渍纸450万平方米,板式家具2万件(套)。公司投身人造板行业近20年,以先进的设备、技术为基础,以科学严谨的管理为保证,生产的“皖华”牌刨花板、饰面板、中纤板、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与国内众多品牌  相似文献   

4.
1999年11月16日是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20年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商社落户北京,陌生的中国是他们的巨大市场,但是他们人生地不熟,急需中国人的帮助,于是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便应运而生了。1979年11月16日由公司派出第一位职工到外企公司工作,从此这一天便成了外企公司的生日。20年来,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历了独家经营、立足竞争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第一个向外商提供雇员服务;  相似文献   

5.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外宣.会显得疏远而清高,而有实践热度却缺乏思考深度的个案,又似乎缺少共享的价值。而成都外宣人,既是实践的亲历者又是理论的探索者。因而.来自他们那里的范例显得更有意义。 2009年秋末,与成都新闻办的叶浪部长和宋敏雯处长没有聊上太多时间,就来到了北京一家以制作《北京欢迎你》奥运歌曲而闻名的广告公司,在这里他们谈策划、谈对未来成都广告形象的构思。之后,笔者赴成都,再一次倾听成都外宣人与广告公司的专业队伍一起“营销成都”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北京六城区之一的石景山,地处京西,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历史上拥有首钢等京西八大厂,奠定了首都重工业的基础.近几年,随着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石景山面临区域的整体转型升级.为扭转产业空心化不足,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向经济结构深度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几年,石景山区布局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五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深化招商引资.自2007年以来,引进8000余家企业,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70家,不仅成功从日本、中国香港、河北、内蒙古、深圳、陕西、广州等地引进多家企业,同时,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公司、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公司、北京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公司、北方公司等一批央企也纷纷入驻.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31%已经提高到了2012年的62%.  相似文献   

7.
正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通带。这是条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丝绸之路的路线、兴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响等,都值得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份必要的历史资源。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过中国)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  相似文献   

8.
李力华 《职业圈》2004,(8):20-21
得偿创业之志 2003年,肖志强从美院毕业后,正准备留在北京好好干一番事业,可就在此时,远在长沙创办广告公司的姐姐和姐夫打来电话:"志强,我们公司正缺设计人员,回来和我们一起干吧!"尽管留在北京对肖志强有很大的诱惑,但那样再怎么也是给别人打工,而回长沙就是自己创业了,更何况姐姐、姐夫还许诺给他20%的股份,所以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肖志强还是义无返顾地选择回到了长沙.  相似文献   

9.
张云龙 《职业圈》2013,(1):16-16
第一个采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电力开发模式;第一个配套引进大型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备和环保技术,第一个建设运营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国产百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第一个获得“中国一流电力公司”荣誉称号——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能国际”)自成立以来,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以“三色文化”引领企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强企”的新路子。12月18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12全国企业文化(华能国际)现场会,授予华能国际“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相似文献   

10.
8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97北京藏学讨论会”。此次会议是继1986年拉萨藏学讨论会和1991年北京藏学讨论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第三次较大规模的藏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13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印度、俄罗斯、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尼泊尔、日本、新西兰、德国、加拿大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讨论会期间举办了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6日至13日,中国第一大车展——第7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家厂商参加了展出。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中国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在这条走廊里,交流是双向的:早期,主要是中国文化输出;后半期,则是外国先进文化输入。大运河的输出在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1254-1324)描述了他看到的  相似文献   

13.
金龙,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人,1990年至1993年曾在上海留学。来到中国工作前,他还在德国《商业周刊》总部和新加坡分部工作8年,目前是德国《商业周刊》驻华记者。近日,笔者在北京采访了刚刚从上海世博园参观归来的金龙。  相似文献   

14.
资讯速递     
第四届"东京-北京"论坛在日本东京正式开幕2008年9月16日,由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组织主办的第四届"东京—北京"论坛在日本东京正式开幕,论坛的主题为"亚洲的未来与中日的作用"。中日双方参会代表在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还在民间及商界广为流传.当年,为了了断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影响声誉,76台冰箱在张瑞敏的一声令下被当众砸烂销毁以作为警示.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位工人两年的收入,并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一个跨时代的举动.事实证明,在海尔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正是这一举动奠定了海尔品牌成长的基础,品质积淀了海尔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东京论坛"是中日两国高层次官民互动的交流平台,2005年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发起创立,每年在北京和东京轮流举办。从2015年起,"北京-东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十五年来,"北京-东京论坛"广聚中日两国政治、经贸、外交、安全、文化和媒体等领域的权威知名人士,着眼于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努力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正能量,提供新思路,提出新建议。论坛现已成为两国间历时较久、议题覆盖广泛、中日高层和民间都给予高度重视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2000年举办的“龙卡杯——中外摄影家聚焦北京”活动,邀请了50名国外著名摄影家和20名中国著名摄影家光临北京,围绕“北京——历史、城市、人民”这一主题开展创作活动。 同时邀请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著名摄影家来京采访拍摄,北京是第一次。应邀来的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挪威、瑞典、波兰、捷克、以色列、土耳其、印度、埃及、孟加拉、日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的24个国家的45名著名摄影家和包括台湾在内的20名中国著名摄影家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18.
《对外大传播》2008,(2):29-29
2008年1月22日,中国网与日本Searchina公司旗下的“中国情报局”联合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结成奥运报道战略合作伙伴。之前,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推出了合作共建的日文奥运专题网站。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让成都这座城市迎来史上最大的挑战。在第一时间里,成都一家专业广告公司配合成都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中国城市史上最大的危机公关——成都震后城市形象提升。他们不但进入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公司负责人樊剑修先生还担任了策划组组长。可以说,这是外宣工作一次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11,(7):5-9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是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策划出版的重点图书。该书围绕国内外读者共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13个重大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插叙,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和建党理念,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并对中国共产党应对面临的挑战做了深刻的剖析。该书中文版今年3月面世以来立即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和积极的评价,迄今已创出累计销售近20万册的佳绩。在前不久闭幕的2011年伦敦书展上,该书获得德国、俄罗斯、西班牙、匈牙利、波兰、丹麦等多国出版界人士好评。英国新经典出版公司已就此书与新世界出版社达成版权引进协议,香港一家出版社和韩国某出版社已分别就繁体中文版和韩文版的版权引进与新世界出版社达成初步意向。本书英文版将由新世界出版社在201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前推出。有关方面领导肯定此书的出版是"外文局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探讨《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以及做好类似的重大题材外宣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