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及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认为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三个意识,即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变化与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基于这一点,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加强"问题性"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突出联系,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揭示"数学精神",体现"教育价值"等四个方面内容,在课堂设计中只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意识、品质等人文因素,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其成败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一年有余 ,本人认为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切实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下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 ,同时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创造性地教学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职高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教材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即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同时,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新课程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置于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多年,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在数学教学中还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践中,来自课程、教师、学生和教师培训等因素对初中教学教师实施新课程产生的负面影响:课程因素方面有新课标"大众数学"的理念对数学传统的冲击,新教材对数学内容方式的处理对数学逻辑结构的冲击,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当前考试评价制度滞后的冲突和新课标对西部和农村学生的研究不足等;教师因素方面有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意识与理念滞后和班主任工作繁重等;学生因素方面有班额大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新课程的教师培训重课程理念,轻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徐河水 《考试周刊》2011,(52):81-8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要求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整合乡土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变革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领域,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自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程从教学理念、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不只是机械地实施教学计划,不只是教学设计的演示剧,而是一次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作为普通中学的生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营造一个学生乐学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与学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 此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提出.具体地说,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正因为如此,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应倍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更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培养应用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形成从事未来社会活动所必要的思维品质、思维方式及应用、创新意识的能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必须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对于如何科学地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我想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七年级这一初中起始年级中落实好新课程的这一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关系到这些学生后续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更加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标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在推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问题,但面对教学课程改革的潮流,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始终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合作学习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吕成荣 《数学教学研究》2009,28(2):F0002-F0002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强调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探究,使学生体会数学本身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去实施数学教学,不断探讨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强调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探究,使学生体会数学本身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去实施数学教学,不断探讨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分析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与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统一整体.课程改革实施多年,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提倡的理念难把握;新教材的改革设计一时难以适应;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很难立即跟上课改要求;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不配套等.我们知道,"真正的改革发生在课堂",如何在教学走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道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多次的听课、教学研讨活动中,发现大量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抓住数学概念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设计应坚持必要的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应注重数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