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际和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水平的直接、间接影响。方法:采用加速度计、TGMD-2、体育课中感知能力量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小学三至四年级256名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实际运动能力、感知运动能力和体质水平进行调查。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用Bootstrap对间接效应进行估计。结果:实际运动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和体质水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感知运动能力在实际运动能力与MVPA%、实际运动能力与体质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质水平中介作用的效应量高于体育课中MVPA%的效应量。结论: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际运动能力的学习,通过创设积极的环境,让学生享受体育课和提高学生的感知运动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和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2.
针对普通中专学校目前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体育课状况、影响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因素三个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专生健康与运动能力偏低,对体育课持满意态度仅占调查人数的13.2%;影响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因素则是教学内容单调,场地器材不足。  相似文献   

3.
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体育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探讨的重要问题,然而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兴趣,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以兴趣论这一目前最受关注的三种动机理论之一为基础,仅从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的角度,来考察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影响,调查学生情景兴趣、固有兴趣和运动技能的关系,以及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情景兴趣的差异。本文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这一重复测量的方法,把来自初中三个年级共158名学生按年级分成四个班级,分别进行四种按不同认知和身体要求设计的体育课足球教学,进行两周的课堂教学实验。每周两节体育课。实验时,每节课四个班级同时进行四种不同的课堂任务学习,每节课结束前五到十分钟立即进行情景兴趣问卷调查,整个实验结束后进行运动技术测评。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应突破原有的体育课程结构框架 ,建立新的体现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 ,学科类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变目前只限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的状况 ,一、二年级开设必修选项课 ,三年级开设选修课 ,同时为伤、病、残、体弱学生开设保健与康复体育课 ,为运动特长生开设竞技训练课。理论部分以“理论知识窗口”的形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突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践部分以运动项目为主 ,突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过程 ,学习内容、锻炼方法、组织形式始终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10—11年级体育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组织教法的演示在高年级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课应以发展各种素质及素质间机能能力相互配合为目的,并注意改善各素质间相互协调能力,使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如力量、速度、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运动训练可改善运动机能能力,通过学习新的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和战术,是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途径。按照体育运动训练的规律,学生通过体育课,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提高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对将来从事体力劳动;服兵  相似文献   

6.
高师普通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教师职业特点的分析,提出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应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高师普通体育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今后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有效体育教学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时代特征鲜明,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尝试用五年级教学实例"前、后滚翻组合连接",对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有效体育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解读,旨在从实践层面阐述  相似文献   

8.
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对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通过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反思,思考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性,同时通过查阅文献和案例分析,对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性要用科学观、发展观、价值观去合理判断,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进行“运动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9.
200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体育组对体育课选项教学实验进行了阶段报告,他们通过两年的实验取得了选项教学的一定成果,专家对其选项教学的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研讨。1999年3月师大附中体育组对体育课选项教学开始了实验,首次在高一年级实施体育课选项教学。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目的鉴于我院三年级以上学生停开体育课,只二年级以下学生开设体育课的情况,进行了体质的测试,其目的在于如何改革现教学大纲并结合本专业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三年级以上设置新课的建议。二、调查对象我们将在校学习的四个年级,每个年级采取随机抽样一个班的办法,共120名  相似文献   

11.
<正> 农村中学,由于体育教师奇缺,学生分散,体育教师势必要兼任多年级的体育课.同时又因运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短缺,因而给体育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九年来,我一直担任着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多头”体育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一、教师必须认真领会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全面领会《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实质。根据《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各教材的不同特点及新大纲重新调整、补充的新教材,列表排出各年级主要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出各类教材的规律(教材之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各年龄段对应各项素质敏感期的生理特征,利用素质敏感期在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处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方法:随机抽取石家庄市白佛小学四年级四个班和峰峰春光中学高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抽取的小学、中学各四个班中前两个班为实验组,后两个班为对照组。实验前对小学各班进行50米测试,中学各班男生进行1000米测试,女生进行800米测试。对实验组实施运动处方教学,对照组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授课,经过10周的教学后再次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应项目的测试,观测利用素质敏感期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经运动处方教学后男、女生测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建议:在学生素质敏感期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效果显著,建议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素质敏感期实施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教学。  相似文献   

13.
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SCL-90、PARS-3对我国高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运动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被测量的423名大学生中,进行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编执、精神病性等症状方面其因子均值明显低于小运动量沐育锻炼者;大运动量者的躯体化、敌对性症状明显比中运动量者严重。因此,改变现今只在一、二年级大学生中开设体育课的传统做法,在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经过10多年来的试点和探索,目前已确立了一年级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专项体育课;三年级专项提高课的基本教学形式。这里我想就如何完成好排球专项课的教与学的问题,谈谈自己10多年来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五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重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 ,轻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 ,重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 ,轻体育健身方法的实际应用 ,重统一要求 ,轻个性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技能和习惯的目标。”而我国长期受学校教育阶段为中心的影响 ,把体育看成是学校的事 ,尚未构成展望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贯性。据有关调查了解到 ,不少高年级未开设体育课的学校都感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形态等综合指标在二年级增长较快 ,三年级维持现状 ,四年级开始下降 ,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是当务之急。必须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探索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体育的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 ,全国深化课堂体系、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任务要求和考评系统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修养、时代体育认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教育 ;在运动教学中加强对运动综合素养和自我运动与锻炼能力的培养 ,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院体育教研室教工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改革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体魄健全的“四有”人才作贡献。为此,我们不断探索,提出各种改革方案,经过反复实践,已筛选出:一年级上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上专项技术课,三年级上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方案,这个方案实施以来取得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高中体育课中实施德育教育,贯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方针,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主渠道,是当前高中体育课教学必须正视的课题。这里试对高中学段体育课1-3年级课程德育设计如下: 一、学段总体目标设计 1. 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高中体育教学的要求,制订总体教育目标,指导不同年级的教学工作,使德育教育成为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系统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遵纪守法,做社会好公民教育;(4)劳动观念和爱护公物教育:(5)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张莉 《体育学刊》2007,14(5):93-95
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在传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组织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和符合本地、本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包括民族健身舞蹈、腰鼓、秧歌、民族式摔跤等。将开发的课程资源安排在二年级教育计划课时选修课中,三、四年级教育计划课时外任意选修课中及作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将我国传统"体质测试"经典教学法贯穿在大学体育课内外教学中,达到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运动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 现在高校都开设专项体育课,这种做法对一部分学生不太合适,效果不好。北京林业大学于1986年实施体育教改方案,在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课。经过两年实践,我们对85级、86级开设的各专项教学班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有15—2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形式对他们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效果不好或一般。在这部分学生中女生较多,且平时不爱运动,体育“达标”及专项技术多为不及格或免强及格。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88年9月,我们将在一年级普通体育课结束后未能“达标”或免强“达标”的学生,到二年级时组成专门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班,  相似文献   

20.
1、体育学科教学任务繁重 一至二年级体育课4节/周、体育活动1节/周;三至六年级体育课3节/周、体育活动2节/周,全区体育课总课时数1725节/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