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构在“和谐”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和谐教育以“和谐”的理念作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为理论依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推行和谐的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人本关怀的有力体现,是教育层次的理想阶段,它着眼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体现对人的关怀,使教育客体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和谐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教育、社会以及受教育人的和谐发展。文章分析我国现阶段和谐教育的基本内涵.指出在实践层面实现和谐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和谐教育是以和谐精神为宗旨的教育,它是和谐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战略系统工程中,和谐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县域农村教育要以培养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文明守纪能力、环境建设能力、民主参与能力为重点,加强和谐教育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教育模式,必须以VTP系统分析模型作为其逻辑框架,这种教育模式构建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和谐,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思想,实践依据是大学生幸福感的发展特征。立足于V-T-P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对和谐心理教育模式基础指标的调研,可以客观、科学地构建和谐心理教育的理论模式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5.
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和谐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要求。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中心内容,又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强调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为政策保障.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强化内部管理为过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确保受教育者平等接受教育为目的,努力缩小地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别,创设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儒道释的和谐思想谈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宝英  刘尧 《教育科学》2006,22(6):11-12
和谐教育,是指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将有效地促进人与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人—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天—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手段,“人—我”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育依人的存在而展开的三个基本层面,即人事、人心、人文的教育。教育品质的提升乃是由于教育实践中持守着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的理念。以人的完成为指向的教育乃是一种艺术,教育作为艺术化实践的根本在于教育实践中所显现的教师和学生对真理、正义、良善的祈求,和由此发生的个人生命世界的敞开、生命状态的和谐与个体人格精神的超越。教育作为艺术化的实践依赖于教师的教育个性与教师生命品质的提升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理论是以哲学、社会学为理论依据,在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他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和谐教育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目标,"推动中国普及教育"的和谐教育制度;主张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学做合一;建立"民主平等、民主合理"的各种关系,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