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谷(?)筜偃竹记》中有这样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所谓“执笔熟视”“成竹于胸”,也就是要求对所描写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将客观事物经过综合提炼、组织和建构,在内心形成一个完整形象,然后“振笔直遂”,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中有一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相似文献   

3.
文言故事     
.....画竹①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②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  相似文献   

4.
画竹与作文     
北宋著名画家“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文同(11018—1079),字与可,被世人称为一代“竹圣”。大文豪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载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文与可画竹的两个奧妙。其一,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有足够的准备,然后才能  相似文献   

5.
朱光栋 《广东教育》2010,(12):63-65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3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埘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相似文献   

6.
成竹在胸     
<正>【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  相似文献   

7.
林军 《中文自修》2005,(6):50-5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都,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相似文献   

8.
绿太阳     
这是一节认识太阳的综合教学课。在认识太阳的特点、形状、颜色之后,我便要求幼儿按照太阳的形状、颜色绘画。 小朋友们专心致志地拿起笔画起了太阳。画好的幼儿拿着画给我看:“老师,你看我画得好不好?”“不错。”我满意地在红太阳边上打了个“☆”。  相似文献   

9.
看过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奔马,感觉他们寥寥数笔便能使笔下之物神韵顿出。这就是郑板桥所说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课堂教学上的评点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艺术?点评即评价和点拨,好的点评应简洁到位,点石成金,化腐朽  相似文献   

10.
美术课上,教授说:请给我画一缕风。众学生不解,迟迟不能落笔。教授提示:风虽无形,物却有形;物随风动,风走物形。学生们恍然大悟,笔走如飞。有的画了一株摇摆的竹,有的画了一湖漾波的水,有的画了一朵飘飞的云,有的画了一柱歪斜的烟……教授点头,这就是了。有学生问:教授,我们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那么该怎样评定画的好坏呢?教授说:这就要看你们所表达的意境了。竹虽摇摆但不屈服,水漾波未必逐流,云飞天际飘荡一生,青烟斜上也非悠闲……风有大有小有强有弱,风会给人愉悦也会给人烦忧。这画上面一缕风的线条,正是你们的心境啊!(摘自《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讲究用笔。五代时期荆浩便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又论曰:“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我们可以通过荆浩对于笔墨的比喻,来体会“石为山之骨,泉又为石之骨”的概念。筋骨者必不能迹断、苟媚,这正是对画溪泉的要求。画泉或从山顶挂下,或向石面垂流,须有悬崖匹练、一泻千仞之势。而画溪水,则是于山脚之下回环缓流伏而复出,石脚穿插,沙汀烟渚,苔草茸茸。可长泉涓涓而下溅起波澜水花,也可苔草遮映含蓄不露。正因水有石之骨的重要性,且姿态各异,变幻莫测,故古人画溪泉甚为审慎,甚至有“十日一水”之说。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玩味之余,让人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13.
从战国时期齐人公羊高和鲁人谷梁赤起,就把郑庄公说成一个毫无友于之情,对其弟叔段必欲诛之而后快的恶人。宋人吕祖谦更铺张扬厉公羊、谷梁之说,构为苛论,他说:“庄公之雄猜阴狠,视同气如寇仇,而必欲致之死,故昵其机而使之狎,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之成。甲兵之强,卒乘之富,庄公之钓饵也;百雉之城,两鄙之地,庄公之陷井也;彼叔之冥顽不灵,鱼尔,兽尔!岂有见饵不吞,过陷井而不投哉?导之以逆而反诛其逆,教  相似文献   

14.
几十年来,小学传统美术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打好基础,抓基本功训练。例如,在画三角红旗时,要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找对角画一条线,擦掉多余的线,加画一根旗杆就是一面三角红旗了;画皮球得先画一个正方形,在中间打一个“十”字形,再打一个“米”字形,然后慢慢地削切四个方角,逐渐修剪成圆形,最后画成皮球。又如,到高年级开始写生,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你遇到过“一笔画”问题吗?其实,“一笔画”问题是小学数学竞赛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所谓“一笔画”是指一个图形能否一笔画成。一个图形能否一笔画成的关键是:这个图形中奇点的  相似文献   

16.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画画如此,作文也如此。许多同学有个误解,以为作文要求写真实,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其实,写进文章中的人和…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的“系风捕影”,是针对艺术表现而言的.它既不同于常说的“捕风捉影”,又并非真的要求人们去系住那看不见的风,捕捉那摸不着的影.它说的是:艺术家必须去敏捷地感受那比风和影更加难以捉摸的艺术对象,并准确而迅速的用语言和文字将它表现出来.他在《谷偃竹记》一文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热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里说的成竹在胸,就是说艺术家已经敏捷而准确地捕捉到了形象,使之“了然于心”了.但是,仅仅将艺术形象“了然于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了然于口与手”.因此,必须“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里的一“急”一“追”,体现了艺术家才思之敏捷,运笔之神速.如果不“急”不“追”,那只是显现于一瞬的“风”和“影”就会立刻消失.灵感状态一过去,艺术家就再也难以“振笔”了.一瞬只能是一瞬,而再也不可能成为“了然于口与手”的永恒.要想定一瞬而为永恒,就要求艺术家在关键时刻“系风捕影”,在敏捷的才思和神速的表现技巧的合力下,“急”得起来,“追”得上去,挥笔而就,变胸中之竹为手中之竹.这种对艺术形象敏锐的感受力和神速的表现技巧就是“系风捕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大凡事物的之兴衰,人生之成败,无一不是“小大由之”。古云:“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故必有所由起,祸之作非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没有小也就无所谓大,“谁能出不由户”,尤其是社会公德更是如此。最近几年来,又流行什么“只要大事不糊涂,‘小节’‘小事’可以不计”。于是乎有那么一些人,热衷于“抓大放小”。把两千多年反对过子夏说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1987,(1)
实生竹是用毛竹籽繁殖而成的毛竹。如能种植成功,将为“南竹北移”提供科学根据。 我校从一九七五年起,在林场的支持下,搞起了实生竹的试验。当年十一月,在室外向阳的斜坡处,挖个地槽,遮盖起塑料薄膜,便成了温床。这就是我校科研小组的实验基地。我们在温  相似文献   

20.
1736年欧拉在研究“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时,把过桥路线问题转化为“一笔画”问题(如图1),并找到了“一笔画”的规律:1.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以任一偶点为起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偶点为终点画完此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