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水浒》里武松打虎那一节时,总有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据说,施耐庵为了把打虎的场面和情节写得逼真一些,他先是到处找人访问,听取人们关于老虎行凶吃人的叙述。他仍然感到不满足,又亲自跑进深山老林里,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各种闪展腾挪的动作。这样,他才能在小说中把老虎的凶暴写得活灵活现,使打虎中的武松显得那样威武雄壮。 按常理说,写打虎,听几次虎吃人、人打虎的故事描述也就够了,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实地观察。可是,施翁却觉得“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偏要坚持爬到树上亲眼看看老虎的活动。这种“写虎先观虎”的求实精神和扎实作风,很值得今天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学习。  相似文献   

2.
去年十一有二十九日,福州晚报记者顾伟因写批评报道住宅遭枪击。此事被中国记协评为一九九七年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之一,中央各新闻单位也纷纷予以重点报道。顾伟同志撰文,披露其中内幕。1997年11月29日晚.福州晚报社宿舍内两声枪响震惊了新闻界,全国众多媒体展开了一场如何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讨论。我也因采访报道“老虎视”问题而家遭枪击,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打虎”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说起“打虎”.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水游》中的勇士武松。面对武松,我自叹不如.因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小时候被同学欺负了.手臂上划出…  相似文献   

3.
网络“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的搜索方式,它是依托广大网民自发、集体完成的搜索行动,“人肉”二字主要体现其与传统的机器搜索的区别所在.有网民形象地比喻道,“人肉搜索”就是“一只老虎,N个武松”.当你在网上发布一个问题时,会有很多人进行回答,最终你会判断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来,依靠大家的力量把一个事情的方方面面搞透彻,这就是“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4.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施耐庵在写打虎这一章时,并没有把武松写得“力拔山兮气盖世”,过景阳岗时雄赳赳,气昂昂,目中无虎,而是细致反映出了武松三次萌发怕虎的心理活动:(一)武松在“三碗不过岗”酒店豪饮之后,对山中有虎将信将疑,提着哨棒东摇西歪地上了山。猛一抬头看见山神庙上的防虎榜文,不觉犹豫起来,本想转回酒店,又怕酒家耻笑,思谋一会之后给自己打气说:俺堂堂七尺男子“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硬着头皮继续过岗。(二) 等林中有窸窣响声,那“吊睛白额”真的跳出来,武松见了不禁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被那一惊,  相似文献   

5.
据传,我国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当年在演《武松打虎》这场戏时,他扮演的武松演得非常精彩,场场都博得热烈掌声。一日,他在向人谈起这件事时,无意中流露出自满情绪,认为这场戏的演出成功,全在于他。这事被扮演老虎的那个配角知道了,心中很不服气。又一次演出《武松打虎》时,武松连打三次“老虎”,可“老虎”就是不“死”。至此扮演  相似文献   

6.
一笔糊涂账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疑问:校勘古籍难道仅限于核对版本吗?各本都错就是合理的错吗?例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店主人只把三只碗”筛了酒,武松喝了。“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酒家劝武松不要再喝了,武松却出言伤人,酒家气得“一连又筛了三碗”。先后算来是九碗。“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喝了三碗酒。”武松已经喝了十二大碗,还“只顾要吃”。不但先把银子给了酒家,还威胁说:不筛酒来“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不敢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  相似文献   

7.
请武松亮相     
《市场》报的新闻要短,言论也要短,还要生动。三言五语的评论怎样写?谈一谈写《从武松喝酒谈起》这块“豆腐干”的体会。原文如下: 《水浒》中,武松进了景阳冈前的“三碗不过冈”酒店,喝得口滑,连声高叫:“拿酒来!”店家意劝他少喝,可武松这个打虎英雄,实在是个态度很不好的顾客。他又拍桌子又骂人,声言要“把你这鸟店子翻转  相似文献   

8.
“打老虎”     
说起老虎,人们最统一的议论就是“一猛兽”。 老虎吃人,虽为骇人之听闻,但从老虎的凶猛特性而言,也算是合乎“常理”之事。相比之下,如果说老虎被人打,那就是稀罕少有的,再说起记忆和传说中的寥寥“打虎”的行为,就更会显得异常撩人耳目了。  相似文献   

9.
蔺君丽 《大观周刊》2011,(37):17-17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酒”在“武松醉打蒋门神”一回中的意蕴:其一,运用统计学方法,寻找“酒”和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其二,分析“酒”在表现武松性格中的作用。从而得出“醉是题眼,酒为文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有消息称: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9月13日同时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 田五个城市开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密 切关注。 其实,以“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的 务实精神著称的中国反贪机构,早在去 年就已着手部署“揪住这只老虎尾巴,打 死这只老虎”的任务了。现在“盖子”终 于要揭开了。 偏好“添技加叶、道听途说”的海 外媒体,一直不断炒作“远华大案”,一  相似文献   

11.
“一”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一个数字,但用得恰当,却能收到“以一当十”的修辞效果。古人的诗文中,也常用“一”字为全篇增色。例如:乾坤一腐儒(唐·杜甫)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徐再思)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水浒》第23回写景阳岗武松打虎,从老虎跳出,到武松把虎打死,全段640多字,竟用了30个“一”字。其中,写虎的动作有:“一按”、“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写人的动作有:“一惊”、“一闪”、“一躲”、“一棒”、“一跳”。这些短促的语言节奏。极大地  相似文献   

12.
已经纷纷扬扬了一个多月的华南虎照片之真假,在网友心目中基本上尘埃落定。11月15日,有网友公布了一张老虎年画,画面中老虎的虎纹和网上公布的周正龙照片中的虎纹惊人相似。有关专家与年画印制厂商表示,“有99%的概率是同一只老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只、枝、支     
“只”和“枝”、“支”这三个量词混用的现象,在报刊上时常出现,用混的原因,就是对这三个同音量词的分工不熟悉。“只”使用得比较广泛。它常用于表示某些成双成对东西的一个,如两只眼睛、两只手、一只筷子、一只袜子。它还用于指某些器具的量,如一只箱子、一只手表、一只灯泡、一只酒杯。一些飞禽走鲁的量,也用“唑”,如一只老虎、一只山鸡、一只兔子、一只小鸟。“双”是“只”的异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8日这天我在清河。清河是武大郎卖炊饼的地方,清河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我之所以这样表述,自有我的道理,人不能因为出名或有了本事就不论仲伯,不分次序。  相似文献   

15.
“若要甜,加点儿盐!”是文艺创作的经验之谈,包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人物,但作品在写她聪明率真的同时,也表现了她身上令人难以接受的“小性儿”。而正是这些“小性儿”使林黛玉这个形象显得有血有肉,更让人过目不忘;《水浒传》在写打虎英雄武松的英武时,也写了他打死老虎之前曾流露出的几次怯意和“惊出一身冷汗”。然而,这不仅没有损害人物的英雄本色,反而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英雄的印象和敬意。事实证明,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注意适当表现出与人物心理基调不相符合的另一方面的内容,的确有助于增加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文革”时期,形而上学猖  相似文献   

16.
赵赜 《新闻与写作》2009,(2):F0003-F0003
这是嘎纳广告节获奖的平面广告。一只老虎孤独地在冬天的丛林里行走,其棕色的皮毛上,斑纹黑白分明,格外抢眼。而老虎的体态与动作,并没有引发我们“虎啸龙吟”、“虎虎有生气”的联想。相反,却感到它一副无助与无奈的情状。就在不知创意者所云的时候,突然发现老虎身上的斑纹原来这是条形码!再看看画面上的广告文案:“SALL MUST END”(严禁销售)“ONLY 2500 LEFT”(仅存2500只)。原来是动物保护组织反对盗猎与贩卖老虎与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评论要发挥好这一作用,贯彻“三贴近”要求必不可少。首先要根据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去找个好题目,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个贴近群众的话题;二是想个吸引群众的标题。其次是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到群众中去采访,这有三忌一忌只“访上”不“访下”;二忌只“访”材料不“访”实际;三忌只“访”大概不“访”细节。再次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写评论,这有“三诀”一是站在与读者平等的角度上;二是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要多用群众语言;三是篇幅短些,再短些。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3岁生日的前一天,中央反腐打虎再次祭出军界大老虎徐才厚。党的生日,中央没有像往常一样,掀起一片颂歌的大庆活动,而是将徐才厚等四位党内、军内、政法、经济领域的大老虎送上了审判台。而7月2目的《中国青年报》则盘点了中纪委2014年上半年战果的"七个‘最'":"5月查处529名官员,半年来‘最多'";"反腐无死角,苏荣、徐才厚为半年来‘最大老  相似文献   

19.
为人谦和的海军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吴瑞虎,却有一个外号叫“老虎”。据说原因有三:一是他出生于虎年;二是他名字中带有一个虎字;三是他的确很“厉害”,不愧为军队新闻界的一只“猛虎”。不信,你翻翻他那几本厚重的剪报本、2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选集、成摞的获奖证书,还有1枚二等功、5枚三等功奖章。  相似文献   

20.
地市级报纸受所处环境的制约,舆论监督常常是“力不从心”,群众形象地说:“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但2003年《南阳晚报》的一篇曝光报道,就打死了一只“活老虎”,不仅改变了群众对地市级报纸舆论监督力度的看法,也引起了南阳晚报人的思考,被南阳报人形容为一次“新闻事件”。时至今日,这篇报道对南阳报业所产生的冲击波仍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