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通过对杜甫诗歌《木皮岭》的赏析,揭开披着神秘面纱的昆仑山到底在哪里的千古之谜。今年我在陇南市成县,看到《成县县志》,县志上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木皮岭》,读了几遍,有了惊人的发现。诗人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由秦州(现在的天水)到同谷(现在的成县),就住在同谷县外十公里外的飞龙峡,飞龙峡下边有个飞龙瀑,飞龙瀑旁有个凤凰台,凤凰台有一个村叫凤凰村,杜甫就住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后,就在十二月一日,杜甫又整理好行装,从成县出发去成都。  相似文献   

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诗歌以"蜀相"作为题目,说明丞相这个身份在诗人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登上丞相之位是古代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杜甫一生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故杜甫主要是借此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一位杰出的伟大的诗人,诗作备受后人欣赏。一生历尽磨难,忧国忧民,具有雄才大略,不得施展。仅以蜀相和登高为例,做以分析,体会杜诗的沉郁、悲壮、坚韧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登高》《蜀相》代表着杜甫七律的最高成就。教学这两首诗,仅仅就诗论诗是不够的。应该学习这两首七律,使学生在读过《春望》的基础上,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领会,对七律臻于完美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5.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6.
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曾多坎瞻拜武候祠堂,写下过许多凭吊诸葛亮的诗篇。这些诗,因其感悟之深、意蕴之丰、词句之工而广为流传绝唱千古。其中,我所最为珍爱和欣赏的就是这首《蜀相》。下面,就谈谈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蜀相》和《登高》均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两首诗分别作于公元760年和公元767年,即“安史之乱”前后,艺术地再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活境况,不仅从形式上展现了近体七律的无穷魅力,而且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杜甫晚年的心理变化,从中可管窥当时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8.
“两个黄鸸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是饮誉诗坛的脍炙人口之作。有趣的是,它还曾被人巧妙借用,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三则有趣的佳话。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九日》,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讲述了杜甫重阳登高的感慨,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的这样一首诗歌。其中的"竹叶"应注解为竹叶曲。  相似文献   

10.
<正>《蜀相》是杜甫的传世名作,雄浑悲壮,沉郁顿挫,震撼人心。诗人游览古迹,凭吊先贤,追慕蜀相,感伤自身,字里行间流露出称颂之意、仰慕之情、叹惋之感、自伤之苦。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诗中的五个"一"来赏析全诗,感受诗圣之魂。一、欣赏一座祠堂这首诗是杜甫寻访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时写下的。诗的开篇"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看似平常无奇,却意味深长,写出了祠堂的幽僻、荒芜。诸葛亮于蜀、于成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1.
一、白居易的《新乐府》唐自安史之乱后,政治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使整个政府动荡不安,常陷于斗争与夺权的情形之下,加上经济萧条,政府为求岁入,因此苛捐杂税,不少贪官污吏趁势而起,鱼肉乡民百姓,使人民生活困顿苦难,而有识之文人对这样的情况多有忧心与不满,便将他们的情怀直  相似文献   

12.
刘介《岭表纪蛮》记载并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取之自然而又不断发展的服饰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以青蓝黑为主的左衽裙裤装、不假外求的织绣、不拘一格的发髻与多姿多彩的装饰等。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岭表录异》是一部笔记杂著,其中蕴含了不少词源探求的成分,对其略作整理,可以为词源学史的研究作出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5.
16.
《岭表纪蛮》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社会调查资料汇编,反映出近代广西各少数民族的生产习惯、生活习俗等。根据《岭表纪蛮》所载史料,瑶族歌会的形成原因主要来源于瑶族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7.
《登楼》诗为杜甫七律之杰作,关于此诗的评注、鉴赏极多,然在对尾联的读解上,历代诗家分歧较大。在切实理解该诗本意基础上,今据多部笺注、鉴赏集之说进行辨思和分析,此二句主要应为诗人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遣愤>诗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名篇,前人对此不乏论述,但在具体解析上却颇多歧说,往往不免顾此失彼,似是而非,尤其是有关诗中字词含义和指代具体对象,更是各执己见,令人莫衷一是,有的甚至出于误解而对杜诗遣词造语提出非议.本文通过对诗歌写作史实背景和诗人一贯思想的系统勾勒,分析比较,对诗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蜂虿"、"雷霆"所喻,"鞭血地"所指等作出新的理解,力求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整体意脉和其中所寄寓的勿忘历史耻辱,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良苦深切之用心.  相似文献   

19.
20.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用了杜甫《蜀相》一诗: 丞相阔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