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陕西农民报》编辑部业务研究和新闻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如何使读者不再当被动的“听众”,而成为社会主义舆论的积极参与者。这些年,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大批农民从小农经济的集体所有制“大锅饭”里解放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经  相似文献   

2.
俺是山旮旯的农民,照俺说来,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个农民了。首先俺的名分就好听,连小学生都知道,俺是“农民伯伯”,是“衣食父母”,是“父老乡亲”,据说有文化的城里人还管咱们叫什么“地球修理者”、“国家主人”,俺听着就带劲。不像那些党员干部,唤做什么“公仆”。俺虽然没文化,但好歹知道“仆”就不好,丫环小子才叫仆,何况他们还是公仆,大家的仆人嘛,你想想,伺候全国这么多大人老爷他们能快活得起来吗?咱农民最幸福的要算工作问题了,  相似文献   

3.
县有线广播,连着千家万户,是庄户人家的主要新闻来源。就拿我县来说,全县有十八万多农户,就有喇叭十五万三千多只,占86%。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农村,围绕在“服务于农民”上大做文章。 1.多讲农民关心的事。面向农村,在“服务于农民”上做文章,首先在内容上要讲本乡本土的事,让农民听着感兴趣。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由吃饭干活到关心党的政策,无时无刻不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5.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6.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7.
有则寓言 ,讲的是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 ,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 ,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 ,九官鸟嘲笑蝉儿 :“你的歌声太刺耳 ,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 :“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 ,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 ,但不是你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才能吸引人。我们搞新闻报道也是这样 ,老是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跟在别人后面作“你拍一我拍一”的文章 ,还有谁看呢?九官鸟学别人说话 ,主要是只会模仿 ,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 ,这种…  相似文献   

8.
李文同志:   你来信问:“提高上稿率有什么‘窍门’ ?”这封信就和你谈谈“怎样提高上稿率”的问题。我当通讯员 20年了,实践证明: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头”,报道有把“尺子”;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吃透“下头”,写稿就有“点子”;针对媒体报道的具体要求,射箭对准“靶子”。吃透“两头”,有的放矢,上稿率就会不断提高。   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首先要吃透“上头”的精神,把党的方针政策作为报道的指南,这样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基层通讯员在这方面,由于眼界不宽,消息不灵,往往显得“先天不足”,缺乏…  相似文献   

9.
谈到农民,许多人的脑海里会浮出两种印象:一是农民愚昧、不开化,甚至落后到不知道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二是农民的生活过于艰苦。前者推理到极端,便有了忧国忧民之士的无穷担忧——你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他们就会把土地卖了换酒喝,这样一来,数亿农民皆酒鬼,还丢了土地,不就天下大乱了么?后者则有另一种极端——既然农民生活在底层社会之底层,暗无天日,农民就只有被怜悯的份。  相似文献   

10.
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搞好通讯报道工作的一条有效措施。在近 30年的基层采访过程中,自己深深体会到,只有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联系广大群众,才能拓宽采访路子,才有写不完的新闻。   一、坚持正义,替群众说话。身为报社通讯员,下基层采访,农民群众把自己当“记者”一样对待。有心里话,有好人好事,有难言之苦,都向你讲。在这个时候,要认真听、仔细记,从中抓住主要问题,重点环节,逐一核实清楚。亭口乡供电站一站长,利用职权,谋私利,不供电,坑害群众。谁家添置了一台电冰箱,他就以“增容”提…  相似文献   

11.
一爬了三十多年的格子,今天鸟枪换炮了,买回一台电脑回家,甭提多高兴。十几年前,报社的编辑就曾对我说:“买台电脑吧,用电脑写稿多好!”从那时起,用电脑写稿就成了我的梦想。想一想,在电脑上写文章,双手熟练地敲击着键盘,那仿佛是敲击着琴键,演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自己如同进入仙境一般。编辑让我买电脑,还有一层意思,他们不好讲出来。他们都知道,“你的字写得不怎么样,又难看,又难认”;他们还知道,这些字是用一只有残疾的手写出来的,不忍心  相似文献   

12.
先讲个寓言: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嘲笑蝉儿:“你的歌声太刺耳,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但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对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九官鸟学别人说话,主要是只会模仿,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这种靠模仿过日子的人也不少。别人写了改革增效益的稿子,他急忙依葫芦画瓢,跟着来了篇改革效益增,有的甚至结构相同,导语相似,内容相像。  相似文献   

13.
苦肉计     
我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记住 了一句格言:“人家把你从前门轰出来,再从后窗跳进去。” 那回去采访刘源,非常想“再从后窗跳进去”。当然,我不可能真的动“跳后窗”的脑筋,具体的做法是等,等在门口,以“跳后窗”那般的执著,我一口气整整等了两星期。 长话短说。我想采访刘源。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人代会上(1988年3月),农民代表们“揭竿而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年仅37岁的他推上了“副省长”的岗位。他是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他是中国最年轻的省部级领导,突如其来的当选使他成了一颗万众瞩目的政坛新星。 得知消息后5…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基层工作,平时多与记者打交道。大多数记者能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基层工作鼓与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但也有极少部分记者时不时来“骚扰”几下,给基层工作增添麻烦,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一是“合作记者”。这些记者对基层很“热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基层一次,但采访不深入,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写稿时自己不动手,“请”通讯员写个稿子,自己在上面稍加改动,就算完成了差事。个别记者甚至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通讯员来稿上随便加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位通讯员不高兴,这些记者就会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想在报刊上露露脸,就得听我的,否则就封杀你。二是“广告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记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把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放在一边,在采访的同时,不安分守己,干起了第二职业,变相拉广告。他们把新闻当做跳板,搞有偿新闻。不论稿件质量如何,只要你出钱,稿件就可以上报刊。你钱出得多,不仅在稿件篇幅上可以商量,而且在文章质量上多加“润色”。三是“官员记者”。有的记者摆错了自身的位置,总喜欢将自己当成“上面的人”,不仅有官气,而且官气颇浓。基层有什么活动邀请记者,先要打招呼,来去小车接送,住宿时图享受,爱蹲宾馆,倘...  相似文献   

15.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在图书出版质量下降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就是一个“钱”字。 钱,它能成事,也能坏事;它能帮人,也能害人。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它对我们的诱惑、牵制、困扰是很大的。它牵动着我们每个出版者的心。 有的出版单位经济上比较紧张,入不敷出,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多想办法,多赚钱,不然就难以为继,就办不成事。有的领导同志说心里话:“少出几本好书,我并不感到压力,利润上不去,经济状况不好,我就坐卧不安。”所以他们嘴上讲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实际上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经济效益、把赚钱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7.
将近10年,我仍忘不了那标题。197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要相信农民会种地》,并加了300多字的编者按,提出“要相信农民会种地,把生产安排和经营管理的权力交给他们。”“单凭‘长官意志’瞎指挥,就会败坏和削弱党的领导。在早先荒唐的年代里,不但每亩地种什么,而且怎么种,都由“上面”统一布置,统一要求。“只有县委书记会种地”  相似文献   

18.
去年盛夏的一天中午,一阵儿“丁当——丁当”的门铃声,扰醒了我的午觉。开门后,我看到两位农民打扮的陌生人。互通姓名说清来意后,才知道他们千里迢迢进省城,是记得记者曾写过一篇《农民的信寄到了中南海》的报道,他们那里至今还有变相克扣农民挂钩柴油的事,想让把他们的“状子”再捅到“中南海”,捅到全国,为民伸冤!一篇千把字的通讯,时隔700多个昼夜,还能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真使我感到欣慰。所以,才产生了写几行文字,  相似文献   

19.
心中有愧     
过了不惑之年,对往事的回忆与审视,多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浮躁。时至今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球赛,四十岁的人,球赛的“上半场”已经结束,想有所作为,一切就看“下半场”了。但总结不好“上半场”的功过得失.那“下半场”恐怕也踢不好。我给自己做了总结,有两件事只要想起我就觉得心中有愧。  相似文献   

20.
抓上头和抓下头抓好上下两头,是做好编辑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注意抓上头而容易忽视抓下头。不抓上头,就沒有灵魂,沒办法组织报道,而下头抓得差一些呢?似乎工作也可以过得去。同时,还有一种错觉,以为抓上头易,抓下头难。这种把上下两头割裂开来的看法,是片面的。不抓好上头,就根本抓不好下头,上头的精神是抓下头的依据,是判别是非、好坏的标准。但是,如果不抓好下头,并不能抓好上头。抓下头,是理解好上头的必经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