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山老林里有一处小屋,林业部门资金短缺,每次派去守林的只一个人。许多人按规定在那儿轮流工作半年后,性情渐渐变得冷漠、忧郁。多年过去,仅有一个例外。他去那小屋时23岁,正是四处乱窜呼朋唤友的年龄。可上级的命令来时,他二话没说,卷起铺盖拎起猎枪就走。回来时已是26岁。这期间,因同事不愿去那“独立王国”过日子,他自告奋勇顶替了他们的工作。回到小县城,一瞅,依旧的笑容满面,阳光灿烂。“?”望着大家狐疑的脸,他笑:“我天天下棋。”“下棋?跟谁?”“左手跟右手。”是的,那三年,他把象棋、围棋、军棋,甚至跳子棋全部…  相似文献   

2.
刘立新 《江西教育》2004,(15):95-95
在乡下教书的妻子因课上得好,被县城一所颇有名气的寄宿小学聘用了,儿子也顺理成章转入了县城的龙津小学就读.而我依然扎根于乡村的一所小学。三口之家.被美好的机遇掰成了两半,一半在乡村,一半在县城.我在乡村、县城两点一线上来往奔波。妻子开玩笑地说,你是林中的一只小鸟,天亮了,从县城飞往乡村.天黑了。又从乡村飞回县城。  相似文献   

3.
钟年映 《今日教育》2007,(9S):14-15
今年“五一”.我师范时的同学举行了首届同学会.在县城任教的一些同学对我说:“老同学,你怎么不想办法往城里调动嘛?当年你成绩那么优秀,还在乡村教书是否有点大材小用?”我答:“在农村教书时间长了.我还真舍不得离开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天中午,我正在值班,××小朋友的父亲气冲冲地拉着孩子来到教室,生气地告诉我:“这孩子太不像话了。我要去县城办事,他死活也要一起去。”我拉过孩子,对他说:“大人去县城是工作,不是去玩,小孩子跟着去干什么呢?好孩子应该不缺席,好好学习才对。”迫于老师的威严,孩子坐到了  相似文献   

5.
老师啊!老师     
殷修亮 《山东教育》2003,(35):58-58
和敬爱的孙明娥老师已有20多个年头没见了。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深深地想念着她,这种情感一如尘封的老酒,时间越久越发浓烈,由此带给心灵的不安也越来越沉重。我11岁那年秋后,正在家乡读小学5年级时,被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托人送到县城一家完小去学习,孙老师便成了我的班主任。我家世世代代居住乡村,在城里无亲无故,就跟同村的一位在县城一中上高中的堂哥同吃同住。但由于两个学校在作息上时间不一致,我不免常常吃凉馍剩菜,有时还得饿着肚子去上学。这事被孙老师知道了。一天她亲切地对我说:“现在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常吃不上热汤热饭咋行,搬…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要把整个身心奉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心里要充满农民的甘苦,“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陶行知先生还针对不少乡村教师把这一职业当做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缺少“敬业”精神而指出,教师要怀着赤子之心,兢兢业业,奉献毕生精力于教育事业,而他自己也亲自走进乡村,创办了如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等教学典范。 时至今日,当师范生面临毕业分配时,师大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往文化密集的大城市、大学钻;中师生则拼命往县城、中心校挤。他们宁愿在众多高个儿中做矮个儿,也不愿到矮个儿中去做带头人,更谈不上把知识能力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然而,村校虽小,却是“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因此,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需要我们挂在口头上,而要我们落实在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7.
套兔     
“支教”的日子结束了,“支教”的日子却让我终身难忘。尤其是那个“六一”,眼看“六一”就要到了,我也想和孩子们过个节目,一来调节一下自己的心情,二来与弟子们交流一下思想,了解山里孩子的生活状态,增近感情。山里生活条件差,很多学生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童话世界里,我整个人都是快乐的。我愿用我的快乐创建出更多的童话,复制出更多的快乐。”1998年8月,走出大学校门还不足两个月的冯秀兰,被调往一所距县城60里远的偏远乡村小学任教。她骑上中学时用的那辆自行  相似文献   

9.
我从小在县城长大,家境还算富足。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照顾我,便把我送到乡下姥姥家去。我们县城位于南国边陲,毗邻越南,姥姥家更是在中越接壤的边境小镇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买书记     
我喜欢买书。日常的零用钱几乎都存进了书店。出去游玩,不论是到大城市,还是一般的县城,首先要去的就是书店,最喜欢去的也就是书店,而且只有翻个口袋朝外方“死心”。一次,和几个朋友去青岛,自身带的钱全买了书,若不是朋友解囊相助,我可能要长住青岛,回不来了。我忘不了我第一次买书时的心情。我在乡村里上小学,那时真渴望有一本课外书读读,而且还十分盼望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书,好好咀嚼其中  相似文献   

11.
在石镇尚未形成市的规模时,上官先生就已经超前过上也城市人的生活了。这位县文化馆的美工是我学画的启蒙老师。他其实比我大小了几岁,但由于他和我的父亲是同事,在1978年之前,我视他为长辈。那时我常去他的宿舍。在那间十八平米的屋子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咖啡、睡衣、电动剃须刀和一套至今还看得过去的组合家具。上官先生长相英  相似文献   

12.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参加复试的头一天,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七年的乡村教师。六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实在让人感慨万千,其中最多的是痛心和无奈。当我把一篇好文章推荐给我的学生时,他们的反应是不屑一顾,继而冷漠地反问:“看这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当我鼓励班里几个写字比较好的同学参加硬笔书法比赛时,他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老师,我们没空去做这些闲事。”当我硬性要求作文要自己写,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时,他们面面相觑愁眉苦脸:“写什么?哪有真事儿可写?”  相似文献   

14.
陈玲 《教育文汇》2010,(12):16-17
看到本期的话题“破解”二字,我便陷入了童年的回忆。 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是在一所乡村小学。我们的老师是一位上海来的下放知青。一个周日,老师决定带我们到县城去游玩,骑自行车去。当时,我在班中年龄最小,又不会骑自行车,便被特批坐在老师自行车的后座上。出发后,男孩子在前面,女孩子在中间,  相似文献   

15.
李保 《湖南教育》2010,(9):62-62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师生,我能够从乡村到县城,从县城而市里,真是难以想象!这首先要感谢《湖南教育》,是她为我指点迷津,使我的人生顺利实现了“三级跳”。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我在湖南招生时结识的一名学生,今年快大学毕业了。日前来家玩,告诉我毕业后他准备回湘西老家那个小县城工作。我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他的理由是:地方人才奇缺,大有用武之地;县领导盛情延揽人才,入学四年关怀不断;自己是独生子,可就近照顾年老父母。这同时下颇为流行的“到沿海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就业意向,可谓是“反弹琵琶”,然而,却不失为具有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7.
人生犹如考场,要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若想在每次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武器只有一个:勤奋。我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写日记了。我总觉得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等着人去写出来。关键是要用“心”去体察,用“勤”去抒发。上初中时的一年暑假,我们去苏州游览。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电脑》2007,(5):49-49
阿星姐:这件事情在我心里憋了一个学期了,现在终于鼓起勇气说出来。我是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初一的时候妈妈去县城用本来准备买冰箱的钱给我买了一台“好记星”,希望提高我的英语成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转变农村山区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县教育局将过去由县教研室组织县城优秀教师单向送课到乡村学校的“单送”活动,改为由县教研室组织县城学校到乡村学校和由乡村学校向县城学校以及县城学校、乡村学校互相之间双向送课交流的“双送”活动。具体实施分两条线进行:一是纵向互送,即县教研室组织送教到乡中心小学或中学、  相似文献   

20.
在乡下教书的妻子因课上得好,被县城一所颇有名气的寄宿小学聘用了,儿子也顺理成章转入了县城的龙津小学就读,而我依然扎根于乡村的一所小学。三口之家,被美好的机遇掰成了两半,一半在乡村,一半在县城,我在乡村、县城两点一线上来往奔波。妻子开玩笑地说,你是林中的一只小鸟,天亮了,从县城飞往乡村,天黑了,又从乡村飞回县城。进入寄宿学校,妻子最担心的是教学成绩比不上别的老师。她说,寄宿学校的老师是全县教师队伍的精华,是百里挑一的名师,而自己是“土枪土炮”,万一在教学上有闪失,不但愧对自己的良心,还会误人子弟。妻子在强手如林的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