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金韵梅任教北洋女医学堂史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韵梅,又名金雅妹,浙江宁波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其幼年父母 双亡,被宁波基督教长老会的美国医生麦加梯博士(Dr. Mocartee)收养。 1869年 起,金韵梅随麦加梯博士先后远赴美国、日本,并接受教育。1881年,金韵梅考入 美国纽约女子医科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其发表之《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等 论文,受到医学界关注。1888年,金韵梅回国服务于医学教育界,为我国近代医学 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4年3月。金韵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70岁。 临终之际,嘱将其一生积蓄捐献给中国教育事业。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长芦盐运使司全宗档案,反映了 1907年至1912年间,金韵 梅应直隶总督袁世凯之邀任教北洋女医学堂,为培养初级女医护人员出力的一些情 况。现予刊发,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俗称"南黄埔、北保定"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  相似文献   

3.
近代天津法律教育最早出现在北洋大学法科,后又主要有北洋巡警学堂、北洋法政学堂等学校。至此,近代天津法律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并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女性社团是妇女运动的伴生物,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维新时期已然肇始。1897、1898这两年是值得纪念的,最早的女子社团--中国女学会,第一份女子报刊--《女学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先后出现。据统计,辛亥革命前之清末,女性团体达40余个。  相似文献   

5.
陆军大学,简称陆大,是旧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它从1906年在直隶保定府创办,1948年底离开南京共43年,迁校6次. 一、初创时期(清末1906年-1912年) 陆大是清末为编练新军的需要创办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开始淘汰绿营,改革军制,训练新军.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以德国人为教习;张之洞先后在南京、湖北设立陆军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先后创建了北洋行营特务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和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各军事专业学堂,以加速培养新军干部及各项专业人才.清政府命兵部会同练兵处参照外国学制拟定新的军事学制,在全国实施.各省大部设立陆军小学学制三年.在北京、西安、武昌、南京各设一所陆军中学学制二年.由练兵处(陆军部)设直辖陆军兵官学堂,学制二年,毕业后分配任初级军官.  相似文献   

6.
王宠惠,字亮畴.祖籍广东东莞,1881年生于香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1895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前身),开始在全国招考学员,王宠惠在港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以优异成绩录取,进入学堂法科功读法律.北洋西学学堂是一所典型的洋学堂,不仅教员多聘请外教,开设的课程也是移植西方国家的设置,课本也均援用英文版本.在这里,中西学根底俱佳的王宠惠终身的治学方向初步奠定.  相似文献   

7.
《利济学堂报》考辨——兼论中国校报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申 《新闻界》2007,1(5):165-166
本文经考证认为,《利济学堂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校报.该报由医学堂出版,但其内容远远超出医学范畴,是一个学术与时政相结合的刊物.它传播西学新知,探讨社会改革,对维新变法起了宣传推动作用.该报的创办及功能,折射出中国校报兴起的背景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利民 《兰台世界》2016,(14):142-143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迁到唐山后,时任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那森积极谋划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联合办学,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出资建成西南交大的前身唐山路矿学堂,并且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成绩斐然。开滦煤矿与西南交大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所兴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发端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各地方言馆中开设了英语课程,同时在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堂等许多军事学堂、实业学堂也开设了英语课程。  相似文献   

10.
清末陆军部兴办军医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清政府在编练新式陆军的同时,注意到一个摆在眼前的迫切现实:新军中缺乏新型军事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政府一方面在国内建立了一批涵盖各学科的军事学堂,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派出许多留学生,以期造就更高层次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个新起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军事医学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被提上了日程。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的军官和培植私人势力,他设立学校司,陆续兴办了诸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  相似文献   

11.
王睿  姚远  姚树峰  吴幼叶 《编辑学报》2008,20(3):206-208
利用原始文献考证方法,重新认识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利济学堂报》的历史地位和科技传播实践。认为《利济学堂报》为中国高校专业科技学报的萌芽,亦为中国最早的中医期刊之一,其主办机构利济医学堂为中国最早的中医专门学校。它的独特的办刊模式与机制在晚清中国期刊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继续医学教育是在职医务人员获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过程,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真实记录材料,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工作对继续医学教育和医学事业发展有深远的意义.根据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要求,从2012年起省内的继续医学教育记录均采用IC卡实时登记,不再使用纸质的继续医学教育证书,而201 1年以前的继续医学教育记录必须于201 1年底前录入到"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
刘建民 《兰台世界》2015,(9):131-132
在李大钊的成长过程中,北洋法政学堂的老师与同学对他思想的嬗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大钊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师生、同学间的情谊,更应关注隐藏其中的大时代变迁下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命运变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北洋武备学堂学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十一年(1885年)五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为保证该学堂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次年即制定出《北洋武备学堂学规》,作为学员行动指南。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学堂被毁停办。该学堂虽只开办15年,但它培养出的数百名学员,后来大都成了清末编练各种新军的骨干及北洋军阀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由于该学堂开创了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因此该学规也就成为清末民初各种军事学堂拟订章制时赖以参照的“成法”,对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此学规因当时印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已不多见,现将本所图书室收藏的光绪十二年最早的石印本整理公布,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洋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大学,1895年由光绪皇帝御批成立,创建之初校名为北洋西学学堂。因此,天津即堪称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解放以前.北洋大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办学历程,虽几经磨难,但学校始终坚持办学.优良校风不断得以传承,学校素以历史悠久,治学严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饮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16.
盛宣怀是清末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同时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天津中西学堂,对于中国近代的英语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各们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在这漫山红遍的深秋时节,河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隆重召开,我谨代表河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全省各高校图书馆期刊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本次期刊学术研讨会由我校承办,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借此机会,我先向各位老师简要介绍一下河北师大的情况。河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学堂。1996年6月,  相似文献   

18.
清末军医何守仁考察美欧军医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清政府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兴办了各种类型的军事学堂,以培养新型 军事人才。同时,也派出各级官员及游学生出国考察或学习。光绪三十三年,北洋 医务股提调何守仁赴美参加第十六次军医大会,并转赴欧洲,历时半年,考察了英、 法、德、奥、意等国家的医学,尤其军事医学。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反映军医何守仁赴会考察的一些 情形,可供研究中外军队交流等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9.
《档案天地》2008,(3):F0003
冯国璋(1857-1919年).字华甫.古隶河间人。198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1895年,协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任练兵帮办,后为教练总办共练成北洋六镇(师),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宋云 《兰台世界》2017,(6):70-74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指绥远城常备军武备学堂和绥远城陆军小学堂的学堂教育。自1901年12月武备学堂创设到1912年清朝灭亡,军事学堂教育共存在10年,文章力图梳理出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在晚清最后十年的研究现状,并对该地近代化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