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决定了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其新闻思想的演进也被打上了社会变迁的时代烙印。媒介(报刊)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下,与政治舆论环境的建构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通过研究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论著来对他的报刊角色观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梁启超报刊角色观演变的深层动因以及其对梁启超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舆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以"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式的办报实践,以论述宏富的新闻思想,在中国舆论界"执牛耳"长达二十余载,成为清末民初影响最大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新闻理论家.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首次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正确舆论导向问题,今天,我们仍不难发现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所在.本文拟对梁启超的舆论导向观加以剖析,并揭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以“完美报章”理想为核心的报刊编辑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认为,要办好一份报刊,编辑工作必须有明确高远的指导思想、编辑立言的基本规范、明晰开拓的业务指导思想.这些构成了梁启超以“完美报章”理想为核心的报刊编辑观的主轴。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编辑理论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完美报章”四大准则;制定了“五本八德”的编辑道德规范;强调论说要“公要周适”,纪事要“博速确直正”等。二是编辑业务思想方面,提出了对报人修养的要求、对报刊文体的要求以及对报刊版式编排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4.
原强 《晋图学刊》2016,(1):59-61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在读书治学方面颇有造诣,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阅读观.本文从阅读缘起、阅读动力、阅读范围、阅读方法四个方面力图对他的阅读观做出较为详实的剖析.研究他的阅读观,借鉴他的阅读思想,对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入信 《新闻世界》2011,(5):138-139
本文以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他的传播功能观,以期丰富有关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6.
占康 《新闻窗》2007,(3):86-87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从1895年到1922年,梁启超在近30年的办报实践活动中写下了许多新闻理论专著,他用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言论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称之为“近代舆论骄子”。  相似文献   

7.
档案文化“成果观”和“规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档案文化的两种学术观点"成果观"和"规则观"。围绕两种观点进行内涵分析和比较,认为"成果观"有外延和界限不明、目的和任务不清等诟病,相比较,"规则观"更易被档案工作者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规则观"的档案文化应该具有档案管理还原的文化和档案管理创造的文化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究竟是走性安全教育的路线,还是推行强调贞洁的性教育?在美国,这两种意见一直存在,并时时引发争论。而放眼世界,许多国家或左或右地选择了自己的性教育方向。这些国家性教育的历程,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刘珊珊 《历史档案》2012,(3):107-1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家思想的最早探索者,他对"国家"一词的界定经历了戊戌时期、赴日初期及1903年后三次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梁启超的思想层面的原因,亦有当时的国际形势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科学范式、学科本体论的双重视角对国内外广义文献观、动态文献观、人文文献观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梳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2.
档案价值鉴定(以下简称“档案鉴定”)的“回溯”观和“预测”观,从形式和字面上来看,两者好像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从档案鉴定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它们却正如一个圆上的起点和终点,是完全能够统一起来的。 一、两种观点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档案鉴定实践和继承发展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宣传对象;90年代以来,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现。  相似文献   

14.
档案价值鉴定(以下简称“档案鉴定”)的“回溯”与“预测”,从形式和字面上来看,两者好像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从档案鉴定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它们却如一个圆上的起点和终点,是完全能够统一起来的。对此,本文再作深入探讨。一、两种观点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档案鉴定实践和理念继承发展的创新过程档案鉴定回溯观和预测观的出现与论争,既是不同档案实践作用于档案学认识的结果,也是档案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新旧理念的必然碰撞。首先,两种观点是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档案实践的理论创新,反映了档案学人在档案价值取向上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谈谈“大目录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华 《晋图学刊》2002,(2):5-10,43
本文对"大目录学观"问题,作了一次专门的回顾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先生(1873—1929年)是近现代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在很多领域开风气之先,其中文献学尤为他所深入涉猎、卓有成就的一个研究领域,下面仅就梁启超先生的文献观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7.
车耳 《兰台内外》2008,(1):17-18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做人做事信用是第一位的,这是中外皆通的道理。不过一个人的信用怎么识别,中外做法殊异。  相似文献   

18.
我一向认为:比较起别的行当来,我们新闻工作者,更应确立牢固的科学知识观,更应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更应养成浓厚的求知习惯,更应自觉地筑造比较全方位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受封建特权思想、保密思想的影响,建国初期,档案工作片面强调其机要性、保密性认为“档案”就是“国家档案”、“党政梢案”;  相似文献   

20.
"少年中国"是梁启超在他的著名政论《少年中国说》中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修辞。这个生动的意象有利于提振中国人对于国家前途的信心,因此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当年所接受的西方思想资源的考察,认为"少年中国"这一创造性修辞的学理背景是当时他所接受的一种西方国家理论——国家有机体论,并由此探讨创造性语汇产生、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