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许多重要题材,如建党、长征、抗日等,都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经典题材。而这些经典美术作品的创作与产生,与档案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著名画家沈嘉蔚创作的油画《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正>1964年9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演,这部大型歌舞以其宏伟的气势及壮丽的场景,真切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并成为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宏伟巨作。《东方红》从创作到最后的公演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有着独特的创作及诞生历程。在其创作之前,就曾有过两次大型舞台剧的创作经验,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的诞生。1964  相似文献   

3.
《上海档案工作》2014,(12):41-42
<正>2014年9月26日至10月30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利用馆藏艺术档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举办了"东方红·中国梦"——纪念建国65周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艺术档案展。《东方红》作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当家作主的历史缩影,是新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据档案记载,80多个单位、3500  相似文献   

4.
电视历史剧如何在表现历史题材时做到尊重历史并重新解释历史,还原人物并重新塑造人物.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境界,是当今电视历史剧创作中探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小说《谁主沉浮》改编的电视历史剧《长河东流》为例,通过其改编过程中整合中国传统文本的叙事方式及传递主题的范式,探讨电视历史剧改编中对传统文本的传承与整合、继承与创新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带有浓厚陕北民歌色彩的革命歌曲,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有关这首歌词作者的名字亦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件事。然而,近来一些社会人士就《东方红》歌词作者问题,再度发表了大量有争议的言论,有的老同志甚至就此问题联名上书陕西省委。从有关媒体的报道来看,各方争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东方红》的最初词作者是李有源?李增正?还是李锦旗?二是《东方红》与《移民歌》的关系。陕西省档案馆保存的有关《东方红》歌曲创作情况的档案资…  相似文献   

6.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多少年来,这一颂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逐步繁荣、富强愈加普及。  相似文献   

7.
在救亡、革命、解放的背景下,"其本在人心感于物"的音乐被要求承担更大的历史新命,"东方红"因而由抒发"我"之情志的民歌一变而为歌唱"我们"之事业的颂歌。《东方红》歌词、旋律与体裁的变动具象了"乐之本事"与"声之新命"彼此缠结的复杂状态。从歌词看,"东方红,太阳升"象征"革命中国"对传统与现代的胜利,但古老的"比兴"技巧延续了传统与现代的关联。从声音看,它严格遵循传统五声调式,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为作为革命新声的《东方红》浸染了挥之不去的本事底色。从体裁看,由歌曲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渐趋抽象化的同时,演变成为对历史和传统的召唤。虽然历经不断的改编与艺术重构,两者的复杂关联却从未厘清,它们揭示了《东方红》与"革命中国"的另一面,促使我们发现其声音与历史的多质。  相似文献   

8.
7月20日是中国一拖集团“东方红”品牌诞生纪念日,也是中国第一台拖拉机诞生的日子,更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今年7月20日,一拖集团以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东方红”品牌步入40不惑之年:一拖人为《东方红》词作者、陕西民歌手李有源的后代捐赠“东方红”牌农业机车、为陕北佳县东方红小学捐资助学。作为一本研究媒体的新闻业务杂志,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进行报道呢?说来话长,原来。在一拖兴起的围绕陕北佳县的一连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成为当代艺术家精神投入的创造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热忱欢迎与潮流追捧,不仅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共情力,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议与文化批评,其中《大秦帝国》《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是代表作品。优秀历史电视剧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创作价值,这些创作价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追求艺术高质量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发扬优秀历史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并发挥其重要的艺术感化与批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颜 《视听》2022,(6):127-129
历史人文纪录片《书简阅中国》将讲述作为基础,具有清晰的叙事结构和鲜明的叙事主题;将对话作为支点,实现了古今对话和内外对话的统一;将融合作为重点,制作生动的内容,引发深度思考。该纪录片在创作中诠释了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方式,实现了人文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