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杰雄的新著《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是一部以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批评专著。这部著作宏观视野超前,微观分析细致,论证系统、深刻,论从史出,有理有据。著者注重开掘新的研究思路,从文学史的视角对长篇小说文体加以研究,并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经验提出“长篇小说文体向内转”的新观点,使得这部论著具有相当的开创意义,同时也显示出了著者高度的学术自觉和专业的批评特色。  相似文献   

2.
吴玄的长篇小说《陌生人》(《收获》2008年第2期)塑造了一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少见的“陌生人”的另类形象。虽然这个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但其自身具有着充足的本土性和当下性以及在存在意义上的延展性。在我主持的“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上,对于该作品的讨论成为热点。当下小说大多数是探讨生存的,像这样探讨存在的小说殊为难得,值得关注。(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主持人)  相似文献   

3.
张资平是一位人生的失败者,但其文学价值并非鲁迅给出的“△小说学”所能概括.张资平至少在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开创现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体、开拓市民文化空间、建构灵肉一致的新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文学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关于长篇小说文体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从研究的重点来看,问题集中在文体概念的界定、文体本体的探究、文体的时代特征及流变趋势的宏观把握、具体作家作品文体研究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虽呈逐步丰盈之势,但对应于一路高歌的长篇小说创作而言却稍显单薄,并存有概念界定不清、研究方法单一、重要文体现象被忽视等不足,为研究者留下了一定的学术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3):76-86
靳以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一生著述、编辑成果颇丰。学界目前的研究能够关注靳以作家和编辑家的双重身份,从整体上把握其创作风貌和编辑理念,并发现其在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但对于靳以自身"独特性"的发掘仍有所欠缺,其各类文体创作以及编辑活动间的影响和关联,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玄的长篇小说《陌生人》(《收获》2008年第2期)塑造了一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少见的陌生人的另类形象。虽然这个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但其自身具有着充足的本土性和当下性以及在存在意义上的延展性。在我主持的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上,对于该作品的讨论成为热点。当下小说大多数是探讨生存的,像这样探讨存在的小说殊为难得,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总是承载着一个时代文学的梦想,或者说衡量着一个时代文学创作水平的高低。因而,它总是一个重要的关注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长篇小说的创作实绩得到了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不同程度的关注,但在对其中性描写的专题研究上,还是颇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8.
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一书聚焦于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问题,角度独特新颖。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向内转或者文体意识的自觉化是该著作的核心议题,它在根底上依旧是对小说内容与形式之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入反思与检讨。正是因为参透了内容/形式的辩证法,该著作对文体概念、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范畴与总体特征等问题的研究,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老子》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文本,其文学史意义为许多文学史著作所“遮蔽”.《老子》“翻案”法具有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与此同时,《老子》“翻案”法开创了一个被后世创作主体广泛接受的,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类文体中普遍运用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与时代形成对应关系的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巨大变化,文体出现"向内转"的趋势。《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作为一部顺应时代文学需求、颇具理论建构价值的批评专著,具有史论兼容的著述性、学术内涵的创新性、个案透视与理论建构的互补性等鲜明特色,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1.
刘培是目前辞赋研究界和宋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宋代辞赋研究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北宋辞赋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对北宋辞赋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对北宋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辞赋为着眼点,对辞赋文献以及与辞赋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与北宋文学相关的学术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力求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背景下,在辞赋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勾勒宋代辞赋演变的脉络。该书以学术文化的视野来关注文体发展,以文体发展的着眼点来反观学术文化的具体演进轨迹,对文体史的书写方法做了打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不仅展现了"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而且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对文学话语的影响,在内容和文体上都具有开创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虽然曾引起诸多争论,但最终还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聚焦于新世纪的长篇小说,从文体学的角度在对大量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详细地考察了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叙述学的诸种特征。该书从更具体、更专业的角度对新世纪文学进行了总结性的历史书写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文学史教学,偏重史的梳理,往往忽略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还原文本主义“为目标的特色教学模式,一方面主张把文学史以“文体史“的面貌呈现出来,实现文学史框架内的文体史转变;另一方面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中凸显文体特色,针对文体特征采用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通过这两方面的改革使文学史能兼顾其双重使命,从而解决了文学史教学重史轻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荷马史诗、《汤姆·琼斯》和《尤利西斯》代表了叙事文学史上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后者对前者除了进行叙事距离的破坏之外,还在审美上破坏史诗距离,使人物形象逐级跌落,从而引起了从史诗到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尹湛纳希(1837—1892),在他一生的笔墨生涯中,创作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大量优秀作品。《红云泪》是作者在二十几岁时写出来的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作为尹湛纳希长篇小说中的处女作,对于研究作者的创作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既以雄健的学术气势着意于叙述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对百年中国散文的历史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和分析。同时叉注意小心求证、在微观把握上做足功夫,宏微相间、知感交融、反思独到。是这部著述的最大亮点。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结合多种因素叙述散文的发展及衍变,包括对散文文体的思考和认识,体现出作者文学史观的宏观和深刻。资讯详实、实证性强、论述有理有据、关注内心、感性把握,体现人文关怀,是其微观体察和认知的特点。该著还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性,以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和严格的批判精神.静观和反思20世纪中国散文的潮起潮落。《中国散文史》是对“垃圾化”文学史泛滥的警醒.以及时文学史写作伦理的真正坚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黄人1904年开始撰著其《中国文学史》;并于1907年,作为教材由东吴大学堂内部出版。虽然是中国文学史初创时期的专著,但黄人《中国文学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从“精神上之文学史”,“实际上之文学史”,“文学史研究自然不妨破成格而广取”,“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以及分期和体例的匠心独运等方面,论述了黄人《中国文学妨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已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0.
先秦文学研究中,大部分文学史以《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为叙述框架。这种"囫囵研究法"未能体现出先秦文学发展的时间进程,导致了对先秦文学发展的认识不清晰,进而影响了对文体形成时代的判断。我们应该打破论辩文起于诸子的看法,追溯诸子各自的渊源,考察它以前有关思想家的论述,弄清先秦诸子发展的过程。同时,《左传》、《国语》等书也不能以"历史散文"笼统视之,其中包含着可独立成篇的文章,它们是编者依据有关文献,根据需要进行剪裁,但都应是来自原文,反映着原文的思想、结构以及语言的基本风格,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董芬芬的《春秋辞令文体研究》正是依据《国语》、《左传》中具有文体意义的独立篇章,考察春秋时代的文体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