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涪州作为南宋最后沦亡之州郡,其战事之长、抗蒙之坚决,足以冠绝全宋.蒙古占领涪州后,始真正实现全国统一.了解宋蒙涪州战事,对研究南宋末期川东地区抗蒙战争意义重大.本文拟就涪州战事中宋蒙双方兵力对比、蒙古诸帝侵宋时期涪州战事、涪州抗蒙战事持久原因三方面进行探讨,以图揭示宋蒙涪州战事真相.  相似文献   

2.
州牧乃地方之父母官,职掌一州之军政大事。白鹤梁题刻有不少任官涪陵的涪州牧,钩稽其行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生平,而且可以管窥其治政,理解其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州牧乃地方之父母官,职掌一州之军政大权。白鹤梁题刻有不少任官涪陵的涪州牧,钩稽其行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生平,而且可以管窥其治政,理解其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理学的发端和成熟期,也是我国“易学”史上的高峰时期。反映在当时的四川涪州,先后有理学大师程颐、学家黄庭坚、哲学家朱熹等化巨人,相继来涪州北岩讲经论道,传授易理学说,学风从,群贤毕至,掀起阵阵易理学浪潮,成为宋代研讨易理之学的一个传习中心,并留下“钩深堂”、“点易洞”两处物古迹和遗址。涪州北岩在宋代易理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涪州学校教育是指自唐朝设置涪州到1913年撤销涪州止约1300年的涪州教育。涪州学校教育经历了兴起、发展和鼎盛三个时期。古代涪州学校教育取得辉煌成效的原因有五:一是封建统治的高度重视;二是地方官吏的大力倡导;三是教育名家的讲学与办学;四是商贸经济的繁荣;五是人骚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淳熙三山志》是现存宋元三十七种方志之一,是宋代州一级方志的代表。它是南宋状元宰相梁克家出任福州知州时组织学人编撰的现存福建最早的方志。它的价值和梁克家的人品、功名一样,永留青史。  相似文献   

7.
惠州单列成州,在公元917年,入宋在971年,向来为岭南重镇。惠州知州数目历来统计较多,但存在争议。来惠州之谪宦于惠州发展作用明显,与惠州守官之态度亦密切关联。而惠州守官与惠州经济、文化、教育等直接相关。宋代惠州守官大多来自福建,优劣不一。文章综合方志、正史,对北宋惠州守官做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8.
南宋宇文屺<诗碑并跋>、王象之<舆地纪胜·昌州>条、席存著铭文等直接文献,魏了翁、杜孝严,姚宍恭、覃怀孝、泸州军州某的题刻等相关文献,都证明赵智凤在大足宝顶数十年刻石凿窟.宝顶石窟的内容证明有统一的规划.赵智风不是僧人,而是密教道者.小佛湾1号应名之为本尊轮藏塔,第一级北面鬈发人为赵智风造像.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证宋代梅州知州刘涣的生平和事迹,对这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有许多新发现:第一,刘涣在梅州为官18年,是梅州历史上任职最长的官吏;第二,刘涣的《南海集跋》,是对杨万里《南海集》的最早的文学批评;第三,刘涣三任梅州知州的过程中,以四大创举深刻地改变梅州的教育和文化面貌,以至产生了神秘的《百花洲谶》;第四,《百花洲谶》以及《梅州重修学记》等多篇诗文,使他成为梅州历史上留下文献最多的知州。刘涣对梅州的教育和文化的功绩卓越,远远超越那行进入《名宦传》的人,是梅州历史上伟大的知州。  相似文献   

10.
泰山天街石厂南,有避风崖,多宋人题名石刻,偶于天街角落发现宋宣和年间题刻数条,对比传世文献,有一条未见记载。此外,传世文献中对“补之”此人说法有异,一为晁补之,一为杨补之,却未曾有人对此进行过对比探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查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传世文献未有之文加以补充,二是考证此处“补之”实为杨补之,这对研究宋代历史文化以及完善泰山石刻文献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代设涪州涪陵郡,其最高军政长官为刺史或郡守,它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影响极大。然因历史久远和载籍记载等,有关涪州刺史的记载颇少。通过广收博揽,共辑录出唐代涪州刺史近40位。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四明地区被誉为衣冠之乡,士人文化水平优于其他地区。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家学三种,教育内容除沿用传统蒙学教材和使用新编教材外,还与科举考试内容紧密结合。由于四明地区教育的独特性,故蒙学呈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从事教育的塾师精英化、教育资源共享、妇女在童蒙教育阶段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南宋时期四明地区的蒙学教育,对进一步了解宋代蒙学教育的整体状况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波杂志》是南宋时期周辉所撰的一部重要的笔记,其内容丰富,记载了很多宋代的名人轶事,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对研究宋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部重要的笔记体文献。  相似文献   

14.
宋代畲族史的几个关键问题——刘克庄《漳州谕畲》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宋代畲族史提出了如下新观点:一、唐末五代出现的"畲山儿"一词,是畲族酝酿时期的称呼;南宋中叶<舆地纪胜>使用的"山客輋",则是正式作为后世畲族族称的最早史例;南宋末期,赣、闽、粤之交的漳、汀、潮、梅、赣五州毗邻区域已成为畲族的基本住地.二、畲族族源主要包含百越后裔、南迁武陵蛮和入畲而被畲化了的汉人三大部分.三、畲族的汉化进程,是与畲族的形成发展史相伴相随的,南宋中后期湘、赣、闽、粤的大规模畲民抗争运动,可说是畲族汉化的正式启动时期.  相似文献   

15.
由于滁州知州一职南宋地位较低,任职者的资历和声望也大多没有北宋高,所以有据可考的55位南宋滁州知州,除辛弃疾等少数人《宋史》有传外,大多生平事迹不详。但依据滁州旧志和《宋元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及续编等地方志所保存的零星史料,可以大体勾勒出36位南宋滁州知州一生概貌,特别是与滁州有关的经历,使读者对他们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并可由此增加对南宋知州一级官员在学历、素质、行政作为等方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由于滁州知州一职南宋地位较低,任职者的资历和声望也大多没有北宋高,所以有据可考的55位南宋滁州知州,除辛弃疾等少数人《宋史》有传外,大多生平事迹不详。但依据滁州旧志和《宋元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及续编等地方志所保存的零星史料,可以大体勾勒出36位南宋滁州知州一生概貌,特别是与滁州有关的经历,使读者对他们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并可由此增加对南宋知州一级官员在学历、素质、行政作为等方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涪县"于西汉高帝时始设,自设立起,其所属州郡历代多有变迁。经过考证,涪县西汉初设时应属蜀郡,至汉武开边才属广汉郡,东汉因之。三国蜀汉时属梓潼郡。魏晋南北朝时废置改隶频繁,出现双头州郡,涪县属巴西梓潼双头郡,且为双头郡治。西魏改巴西梓潼郡为"潼州",改"涪县"为"巴西县",巴西县为潼州州治,下辖巴西、梓潼二郡。隋改"潼州"为"绵州",此时涪县名称已为巴西县取代,且已为绵州的核心部分,历代相沿。"涪县县域"也曾分置巴西县、魏城县、涪城县等县,其如同涪县之"残影",实质属绵州。元代以后,涪县的"影子"彻底消失,已经完全为绵州区域。至清雍正时绵州升为直隶州,绵州即今绵阳市的前身。  相似文献   

18.
《昼帘绪论》是南宋胡太初撰写的一部官箴书,较为系统地总结提炼了宋代州县政治体系中的官箴文化。《昼帘绪论》中的官箴文化主要体现在"清廉""慎行""勤政"三个方面,该书文字简练而内容丰富,既有为政之理论观点也有为政之实施举措。《昼帘绪论》中的官箴文化,既为我们了解南宋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材料,在后世影响层面亦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因曾贬官涪州,遂号涪翁。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齐工,诗与苏轼,合称“苏黄”,词与秦观,合称“秦七黄九”。书法是宋代四家之一。他的诗文曾得到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赞誉,说“其诗文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人久无此作”。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者,苏门四学士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江西分宁人。23岁中进士,历官山西太和知县,校书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鄂州、涪州、戎州、宜州等知州。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苏轼门,世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与苏轼齐名。黄庭坚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之影响。晚年为新党排斥,宋绍圣元年(1094年)贬四川,谪居期间,书法大进,从张旭、怀素处得到启发,线条更为解放,以较圆劲的长线条构成纠缠的线,多连绵草势。如"李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