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育人活动.诺丁斯关心理论强调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这是师生交往的内在需要.当前师生交往中关心严重缺失,学校对关心关系的认可度低,教师对关心关系存在误读,学生对教师的关心反馈不积极.因此,应该关心教师需要,营造关心的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关心的交往观,组织学生参与关心实践,建构关心型师生交往.  相似文献   

2.
尼尔·诺丁斯是"关心伦理"的代表人物,她认为"关心伦理"是基于"关系"、"能力"的理论,主张学校要以关心学生为首要任务,用"关心伦理"指导学校道德教育。从诺丁斯"关心伦理"的视角,教师要把关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认识到关心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工作中,教师要提高自身关心素养,展现人格魅力,然后以此为基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让学生成为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知识、关心物质世界的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丹丹 《考试周刊》2013,(53):123-123
<正>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生命性的关系;关心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关心别人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是一种付出,同时也是另一方的接受。人们拥有这种能力,可以建立关心的人际关系,关心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关心的达成需要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如果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吸收,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有高超的技与道,才有能力关心学生,才能让走向关心的教育变为现实。关心也可以是学生关心老师,学生相互关心,能者为师,是一种品质,是一  相似文献   

4.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它包括主动关心的品质和回应关心的品质。关心的本质处在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的关系中,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培养起了人的关心品质。学生关心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奠基性的教育工作。在“我—我”关系、“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中培养起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自然和社会等品质。  相似文献   

5.
关心的关系属性与合作学习有内在联系。目前,合作学习研究尚缺乏对关心领域的探讨,对关心领域的探讨有助于使合作学习回归其本来的道路:从知识取向转向关心取向。合作学习的关心取向包括对学业的关心和对个人的关心,其根本价值在于在合作中学会关心并在相互关心中促进合作。合作学习的关心取向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正面回应。  相似文献   

6.
内尔·诺丁斯的关心理论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一种生命状态。进一步讲,关心是一种关系,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包括了关心自我、身边的人、知识、动植物和人类世界等方面。在关怀理论的指导下,班主任需要具备关心的理论素养,加强关心能力,掌握关心的实施方法,搭建关心的广泛平台等,以此去理解关心、践行关心,从而更好地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对"学会关心"的问题写过一点文章,这篇短文再就相关的另一问题作一点讨论. 关心什么?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人.在所有的这些关心中,必然也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也是需要学习的.在所有这些学习中,核心的还是学会关心人.因为真的关心人才能明白为何去学会善待自然.  相似文献   

8.
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深深地打动了我。联系成功教育的理论,我迫不及待地要写下我的感受,记录下阅读中那些自然流淌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细微的感觉。“关心”是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在引言中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  相似文献   

9.
奈尔·诺丁斯建构关怀伦理的基础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系。对教育而言,教师即关心者,学生则是被关心者。关心者以接受性意识为意识基础,以"相遇"为行动逻辑,关心者形象的实现取决于他者,即被关心者的回应与承认。  相似文献   

10.
"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之一,关心不是由关心者到被关心者的单向流动,它具有关系性、意向性、双向性,实践是实现关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微观层面的伦理规约,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破解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隐性异化”提供了伦理性解决方案。关心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人在关心中与他人相遇;关系是关心的本体性基础;关心意味着从被关心者的利益出发;关心关系具有互惠性。在关心理论的视角下,研究生导学既是一种高级的教学实践,涉及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统一,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实践,而关心是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核心要素。对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的启示:一是建立真正的关心关系;二是导师作为关心者与学生相遇;三是研究生是关心关系的积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13.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14.
正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是当今幼儿园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趋势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指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正常情况下,一个幼儿在幼儿园要生活3~4年,幼儿园的哪一处墙壁让  相似文献   

15.
关怀式道德学习以关怀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使其成为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个案呈现与分析表明,小学生关心他人需要成人适时指导,在体验关心、实践关心的过程中学会爱与被爱,形成关心他人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和关怀。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而在我们的人生中,接受最早也是最长久的关心当是来自家长的关心。父母对于我们的关心超过了其他的任何人,就是在父母的关心之下,我们才茁壮成长,并且学会了关心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生育政策的特殊性,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投入了更多的关心,按理说,  相似文献   

17.
"关心"品质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养。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关心"的理解却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明为忽视"他者"需求的关心、"唯他"指向的关心、"唯分数"指向的关心。"他者"伦理维度的缺失是教师对"关心"理解偏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围绕教师关心品质中"他者意识"、"他者责任"、"互动共在"等核心要素,应关注基于反思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基于关系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精品导读     
正《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内容简介:在本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  相似文献   

19.
关心是一种关系,关心品质的培养应注重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再营造。而初中生认识到的关心主要是"单行道式"的付出,对关心意义的理解主要还是"单向度"的树立榜样、传播美德。所以,本研究以诺丁斯的学校关心理论做支撑,采用问卷、访谈、现象学等方法探寻初中生对关心本质的把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以实用的态度对待关心;他们专注与动机替代能力强,但行动能力明显不足;他们接受关心后感触不一,普遍缺失及时反馈的行为。最后,借鉴现象学方法与理论提出营造关系性关心的新策略:借助明见性直观的方法召唤初中生的关心意识;运用描述方法揭示关心中的教育关系;从课程、榜样与媒介三个方面营造关系性关心栖居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教育要围绕关心主题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活动,关心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心教育理论主张建立一种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在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日益凸显出重要的价值,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