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里。  相似文献   

2.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学生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地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小学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而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与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采取恰当的批评方式和方法。这几年,我做小学班主任工作,在批评学生时,注意做到以下“五要”。一、要以事实为根据批评学生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有的学生为了避免批评,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没有事实做根据就批评学生,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例如,我任教的五年级2班有…  相似文献   

3.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惩罚”教育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而且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事实上,确有少数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这着实让许多老师感到苦恼,致使他们在教育中放弃了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文坚 《师道》2004,(6):41-41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手段,认为惩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事实上确有少数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个案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5.
刘桂珠 《成才之路》2009,(35):79-79
教师对犯错误学生的态度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心理上接纳犯错误的学生,关心、尊重和宽容他们。同时,通过不断提高教育的艺术性,让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同时进行,帮助学生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理想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赏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加上《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因此让许多教师谈“惩”色变,唯恐因此而遭到学生家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责骂和批评,甚至因此而惹上官司,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对违纪学生不敢批评,就即使稍加批评,也只是轻拂一缕“春风”,平时更是大力实施鼓励与赏识的“政策”。这的确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然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却有不利的一面。1·过度的…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决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压制教师。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在教育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就笔者的调研来看,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误区一:一味迎合学生,赏识放弃原则。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一味迎合学生,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压制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  相似文献   

9.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但赏识教育并非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一味赏识也可能成为温柔杀手。赏识教育的局限性和众多知名教育专家的疾呼充分表明了惩罚教育的必要性。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科学而又艺术地实施。在惩罚中注入人性关怀,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对教师心怀感激,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界,有识之...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有惩戒。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敢说。面对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没礼貌、扰乱课堂纪律、旷课打架、早恋等的学生,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们很无力,只能装聋作哑、视若无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只能一味纵容。  相似文献   

11.
赏识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教育。赏识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变对立为对话,变批评为鼓励,让学生从恐惧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赏识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味的赏识、表扬、鼓励,只会让学生过分相信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甚至极端化。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批评是一门艺术,每位老师都要悉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当今,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呼声很高。教育者经常赏识学生,表扬学生,以赞美之情对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但教师如果滥用“赏识”,对学生一味“表扬”而无批评,有时会掩盖学生错误,忽视缺点,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丧失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批评教育”的缺乏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问题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的作用显而易见。教师对学生及时地批评指正,能给学生纠正错误,为其指引正确方向,防止学生…  相似文献   

14.
谈教师对学生批评工作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力推行、普遍实施赏识教育的今天,批评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忽视,其作用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积极主动地改正不足,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为使得效果更好,要注意方法手段,讲究策略艺术,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0月,我校就开展了“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的课题研究。我们以赏识成功教育思想为指针,不断优化学科教学活动、班队活动、晨会课的教学,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努力探讨赏识晨会的教学活动模式。两年来,我校尝试把每周五的晨会课规定为“赏识晨会课”。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中“周五”规定了时间,而“赏识晨会课”规定了内容必须是赏识,即周五这一天是无批评日。  相似文献   

16.
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能一味采用尖刻的数落和挖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认识错误所在并加以改正,让批评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命题作文,学生们不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不敢倾吐真实的感情,怕“偏题、离题”,怕老师批评立意不高,不积极。他们不懂也不善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具体地告诉别人。可儿童纯洁、天真、新颖大胆的想象,鲜明独特的个性语言几乎又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由于情感不稳定、意志薄弱、辨别能力差,犯错误是难免的事。为了唤起学生对自己行为表现中所存在问题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使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教师就必须使用批评这一“常规武器”来教育学生。这就如同我们给小树整枝打钗一样,目的是为了促使其早日成材。但是.如果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妥当。不仅不利于受批评者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9.
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改正缺点的动力。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学生如果受到批评,动不动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自寻短见。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关键是,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探究他们自杀的原因,绝大多数竟都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而那些因为让家长、老师批评后就自残、跳楼或投水的孩子,除了自己断了自己的“活路”,也让教育陷入了“困境”:老师、家长似乎再也不敢“轻易”教育、批评孩子了。教师“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能也有可能会“戛然而止”。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死价值观,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破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