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美”,在科学家与艺术家眼里,往往是大相径庭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的美”与“科学的美”会继续是“井水河水不相犯”吗?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又该如何真正地互动与互补?  相似文献   

2.
韩国经济崛起时,文化亦同时崛起,这与韩国政府及其民众对其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其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而被郑重其事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一座小亭或一块大石;然而,韩国人对此却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语言教学楼2011教室里,我看到了令人感到惊讶的一幕——学生们在对着白墙念念有词。“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不再背负父母期望的我,是否能忠实自我,成为一个领导者?”有学生对着墙很动情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应聘成功后,他们都回家去了,这时候我感觉特别失落。”不远处的一个学生说,“应聘不应引发身份危机,不是吗?”“我想带你们进入控制学的世界,”有个男生抑扬顿挫地  相似文献   

4.
羅志田 《中国文化》2006,(1):175-186
據說近年有所謂“陳寅恪熱”,致引起好些人不滿意,已出現一些試圖“降溫”的反思文字。其實近百年來,學術和學人何曾真正“熱”過。如今是市場時代,歷史電視劇中的帝王將相下論正面負面,每日都在思考“銀子”問題,真可謂傳統的再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家乡--剑川县象图乡核桃树村,有一口与众不同,富有传奇色彩的水井.   核桃树村是个300多户的大山村,虽然全村只有这口水井,但由于它不但清冽可口、水温适中,而且水源充足,一年四季都不枯竭,足够整个家乡的人、畜饮用了.……  相似文献   

6.

  挽面在潮汕一些地方被称为“开脸”“界面”“修容”等。“挽”在潮汕方言里是拔的意思,“面”是潮汕人对“脸”的称呼。
  挽面这一独有的潮汕民间生活习俗出现始于何时,今难以考证,有一说它在清朝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据潮剧《苏六娘》中的剧情,“杨家乳娘对苏六娘说:‘修容择在寅时,簪花择在卯时。’”可见,挽面这一民间生活习俗在明代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7.
吴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感情真挚、疾恶如仇的爱国爱民的诗人。昔日见面时,如咏其诗;现在读他的诗,则犹如亲见其面,亲聆其教。他常说“诗不能作伪”,他的诗,确实不是“无病呻吟”,有生命、有智慧、有真性情,有清澈透底的高尚人格和正气。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散记     
彭龄 《世界文化》2007,(2):32-34
1998年5月,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访华期间,面对长城感慨地说:“以色列也需要这样巨大的墙来保障它的人民的安全。”当时,站在他身旁的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回答说:“能给以色列人真正安全保障的是和平,而不是混凝土墙。”  相似文献   

9.
项城袁氏     
徐春燕 《寻根》2009,(3):138-141
河南省项城市东南17公里处的袁寨村,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幼年成长的地方。19世纪中晚期袁氏家族的风光与富贵,从其居住院落的气势和规模上就可窥见。袁家大院外围是严密的防御体系。寨墙高达一丈,四周有二尺厚砖墙拱卫,敦厚结实;东西各有一寨门,门楼两层,上下各三间,东寨门上书“众志成城”,西寨门上书“同登仁寿”。寨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角各建一炮楼,  相似文献   

10.
水井街酒坊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该遗址是第一处经过考古发掘的酿酒作坊遗址,发现的考古遗存最早的为明代,其次为清代,再次为现代。这种叠压关系有同志称为“酒坊三叠层”,它揭示出全兴酒生产的历史,各个时期的酿酒设施,通过这些实物史料可以探讨全兴酒的悠久历史,也可以研究酒坊各个时期的酿造工艺:为全兴酒今后  相似文献   

11.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古人也不例外。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 ,是非常崇尚美、讲究美的。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泥塑神女头像“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 ,“面涂红彩” ,“唇部涂朱” ,表明先民女性搽胭脂、涂口红 ,至少有 50 0 0多年的历史。据《韩非子·显学》载 :“故善毛嫱、西施之美 ,无益吾面 ,用脂泽粉黛 ,则倍其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粉 ,傅面者也 ,从米 ,分声。”说明在汉以前 ,或春秋战国之世 ,古人已用粉傅面了。《诗经·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  相似文献   

12.
裴伟 《寻根》2011,(1):93-96
江苏镇江城南10公里马鞍山东麓有一村落,名“驸马庄”。驸马庄的得名,长期以来人们都相传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收认义女后,其丈夫就成了驸马,故而“白马庄”在民间就自然更改为“驸马庄”了。  相似文献   

13.
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类型,其分布广泛,从威严肃穆的宫殿到繁华嘈杂的里巷,甚至蛮荒山村都可见其踪影。中国唐代以前的“戏”或“百戏”,主要为歌舞、杂技、魔术、游戏,无论野外还是厅堂,凡有一方场地即可表演。至宋元时期,以“曲”为主要元素的“戏曲”成熟,于是有了汉民族的戏剧形态,有了以戏曲表演为主的戏台。戏曲从画地为台到固定的戏台,历史千年。中国古戏台折射的是古老戏曲一路走过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白话赵卫     
赵卫在其一篇日记中记述其某年冬与画友雪后访太行的经历:"那不过是一座山,很陡,像一座巨大的墙。在它的怀抱里,有村民走出的无数小路,断断续续地都通向  相似文献   

15.
初见贝多芬的面模:上世纪50年代,青岛市第一中学篮球场东北角有两排红砖平房,前排是体育和音乐美术教研组,后排有两间是供学生绘画活动的美术组,这里有许多我少年时代的珍贵回忆。红砖房对面是音乐教室,教室墙上有贝多芬的画像及名言:“音乐当使人们的灵魂爆出火花。”这些都是音乐、美术教师赫保真老师所为,赫老师在音乐课上常给我们讲贝多芬的故事,讲如何欣赏贝多芬的乐曲……在红砖平房的美术组里,有许多供同学写生的石膏像,其中一个石膏半面像是贝多芬逝世后用石膏在其脸上翻下的面模复制品。老师说,外国有用石膏在死脸上翻制面模的风俗,如此可为后人保存一个人的最后形象。1986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富春江画报编辑的《美术五十讲》一书中,介绍贝多芬此面模时说:“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1770~1827年)是大家熟知的音乐家。在他逝世时,为永远纪念并保存他的光辉形象,特由雕塑家用石膏在他死去的面部上翻制下了此面模……”贝多芬原来是这样的:宽宽的额头、紧抿的嘴唇、闭目凝神,仿佛沉浸在新乐曲的构思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华尔街的来历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大银行及纽约股票交易所都坐落在华尔街。可是华尔街刚形成时却与金融毫无瓜葛。华尔街,直译为“墙街”。1652年,英国殖民者与荷兰殖民者正在北美作战。荷兰人想在英国人进攻新阿姆斯特丹(今天的纽约市)之前作好准备。他们在新阿姆斯...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的专业厨师们总是刻意追求食品的外观,他们往往更注重于以中看的形式、精巧的制作以及艳美的装饰来吸引客人,而对自己所烹调的菜肴的味道却常常不甚重视。已经步入文明时代的古罗马人的宴会,完全是一种财富、时尚和礼仪的展示。他们的餐室三面围以墙,中央是一张矮桌,矮桌的三侧各摆一张躺椅,九名用餐者斜倚在三张躺椅上,每张躺椅坐三个人。另有一面墙是通道,因此餐室的形状和阳台相似。花环被认为是可以防止醉酒的东西,因此客人的脖颈上都套着花环,桌子和躺椅上也铺满花环,到处都洒着香水。古罗马人的用餐习惯  相似文献   

18.
国名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民族特色以至历史、位置等;首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名称也表现其特点;国旗是标志国家主权的旗帜,国旗的图案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只要了解上述三种事物的由来,就可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国家政治、历史、民族及地理等方面的情况。芬兰(Finland)国名:芬兰人称自己的国家为“Suomi”,它和“Suoma”属同一语源,在芬兰语中都是“沼泽地”的意思,即“湖沼之国”。芬兰约有6万个湖泊,故名。另一说,来源于条顿人对东北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的称呼“suomelaisset”,Suo-mi 则是其缩略语。古英语里,fen、fenn 都是  相似文献   

19.
遍地开花──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马来西亚]郑良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颇为特殊的民族,除了居住在中国本土之外,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踪影,或作短暂的居留,或入籍为公民,作长期的定居;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象。很早就有人说:"有水井处,就有华侨...  相似文献   

20.
1976年12月,在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一件铜盘.作此器人的名字叫"墙",是当时著名的微氏家族中的一员,其官职为"史"."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此铜盘,故此器名为<史墙盘>.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