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默顿和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科学研究模型。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以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单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则主要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主义描述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维度视角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学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化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相应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层,由表面到潜在;人们对社会的认识由浮浅而深化。这是三条平行发展的线索。社会学乃是适应这三条线索之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科学。自然科学是为增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社会学亦然。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社会学则是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以期加以科学地解决。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与该学科的研究范式紧密相关。科学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传统思辨的科学教育研究范式逐渐凸显的弊端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空泛的理念探讨较多,但实证研究相对缺乏。追溯实证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本质和特点:实证研究范式总是与经验紧密联系:实证研究范式推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实证研究是科学教育学科地位确立的有力支持.基于实证的科学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一在心理学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与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并存的另一种方法——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适用于人文科学,与实证方法同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在研究对象上,现象学把直接经验而不是观察的事实作为研究对象。它针对实证主义排斥意识,漠视人及人的主体性之偏差,指出心理学要以整体的人为对象,不仅研究人的经验,而且要研  相似文献   

5.
道德行为事实: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要遵循历史的、经验主义的和分析的途径;从道德事实的结构、道德社会学所倡导的实证精神以及道德社会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可以认为: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行为事实.  相似文献   

6.
自工业革命兴起,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之方法论也无可置否地占据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空白,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研究于科学实证、数理统计、逻辑演绎之桎梏,教育研究更加科学理性化,失去了人性本真。关注学生生活,走向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才是教育研究的灵魂与归宿。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管理研究中实证研究范式的发展过程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影响深远的实证研究范式发端于自然科学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由三个先验的预设作为研究基础,即自然一致性、实体性和因果性,它们暗含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确定性。在确定性基础上形成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阈限,并规定了严格的方法论原则。作为对确定性的研究,科学思维则成为基本的逻辑形式,人们相信只有科学方法才能得到宇宙和人类的真实知识,由此科学理性便成为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极其重要的思想武器。20世纪初,孔德将实证主义引入到社会学研究领域,随之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的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时期来我国农村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农村教育研究有一定的波动性,并有升温趋势,这与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有较强的关联;研究视角主要采用社会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哲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科学视角的研究相当薄弱,而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空白;研究方法采用演绎分析较多,实证归纳相对缺乏,理论泛化且与实际切合度较小;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综合主题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被不同程度地忽视;研究对象较关注社会或政策热点问题,课程与教学领域问题匮乏,道德教育被悬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单向度地定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造成了人们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能忽视从教育到社会的向度,应该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纳入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体系之中。本文从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可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探索教育良性运、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和机制,以达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单向度地定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造成了人们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能忽视从教育到社会的向度,应该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纳入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体系之中。本文从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可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探索教育良性运、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和机制,以达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我们可以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创新执行机构的分工,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三阶段的比例构成,投资政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依靠市场规律实施技术转移,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综合效应等方面来概述美国科技政策与实践,并分析由于经济基础、科技教育水平、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中美科技政策差异,结合我国国情,即可发现: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技要发展,教育须先行,而且必须以人为本;同时要努力使高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形成良性互动,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关键科技领域的原创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学哲学中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之需要。对科学进行哲学反思时,不应忽视科学与其他文化样式的关系,尤其是与宗教的关系。在研究科学哲学中,应当避免一种轻率的态度,即轻言科学将完全战胜宗教甚至取代宗教以及轻言宗教将消亡。  相似文献   

13.
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缺失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人手,得出当前体育教师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意识,但是科研能力薄弱,科研动力不足的结论。分屯斤影响现状的因素,从教育科研制度的人本化、教育科研能力的升华及教育科研的重新定位三个方面提出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科学课程改革中就开始进行有关的研究和实践,有三种主要的教学和研究模型及实践结果可供我们借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化和程式化。我们应当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采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适当的教学和研究模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教育研究领域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运动它的出现与这个时期欧美社会新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刻变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科学与教育关系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欧美教育科学研究运动中一些突出的事件加以划分,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现代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里的初次运用和实践,其所关注的领域和所争论的问题值得今天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胡建华 《教育学报》2006,2(3):64-69
在科学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大,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的今天,大学如何组织与开展科学研究愈来愈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其中“研究漂移”与“教学漂移”、研究的重点与研究的一般、“大科学”研究与“小科学”研究这几对关乎大学科学研究基本性质及其组织特性的问题尤其值得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是科学,由此实验科学的实证、假设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哲学的融通、革新观念应当成为教育理论建设重要理念,科学家品性也必须成为教育研究者基本素质。目前需要从研究生阶段理解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整体科研能力不强,表现为科研成果少、质量不高,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条件差,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针对此现状,对阻碍广东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研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因素的障碍度最大,学校管理因素次之。对此提出的发展对策有:政府应在项目和成果评价上给予类别对待和倾斜支持;学校管理中注重找准科研定位,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培育科研团队以及给予定期科研培训等;教师自身也要戒除科研功利心,做好规划,踏实做学问。  相似文献   

19.
SCI杂志收录了各学科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科研的较高水准。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创作SCI论文,是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步骤。这篇文章概括了我们引导研究生创作SCI论文的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伴随科学发展,科学研究的模式也不断随之调整。在相应变化中,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系统性和规模性特点日益显现,使得"大科学""大学科"不断涌现,同时也让"协作"行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协作行为同样重要,正在成为他们适应科学问题及研究范式变革的需要、减少资源消耗及工作重复问题的需要以及获取品牌效应与更好科研机会的需要。但是,部分高校教师的科研协作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还不够强,在协作行为的实质性、科研选题的规划性以及协作关系的稳定性上尚存明显短板。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有基础性科研交流机制、协作性工作绩效测度和功利性内部利益博弈等。教师科研协作不足束缚了大学科研合力的形成,对学校和教师发展都极为不利,亟待通过明确整体科研目标与学科定位、推进高效科研团队形成与发展、建立常态化内部学术交流制度、探索适宜科研协作发生的评价制度以及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情怀等措施加之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