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展望未来时,往往受到主观期望的影响,忽视可能存在的障碍,错误估计自己的能力与承受力,作出不现实的选择,最终会痛苦地发现,所谓的爱好甚至理想恰恰把自己引上了人生的弯路和坎坷。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看重和肯定理想的,其个人理想与整个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统一在一起,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鲁迅有清醒而得到的看法,他在注重实践的前提下把握理想与现实、“将来”与“现在”的关系,主张要执着“现在”而追求“将来”,特别是在后期,他已把现实斗争与理想信念完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3.
(一) E·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实质上是“理想与事实”、“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物理世界直接给予的“事实”,始终不能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可能”,而人却在生命中“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已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因此,“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  相似文献   

4.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ia”,意思是人生奋斗目标。我国古代人们把理想叫做“志”。《尚书》中有“射之有志”之句,“志”好像射箭的靶子,它是人们的奋斗目标。《辞海》中说,理想“是同奋斗目标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属于青年,青年就意味着理想。小时候,大家可能都会信誓旦旦地说,将来我要成为科学家、思想家……但那时大抵还没有一个对职业的清醒认识,只是一种感性的充满儿童幻想的期待,这个时候,理想更大程度上等同于幻想。进了初中,大多孩子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在几年后考入大学。这时的…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怎样放逐理想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一词本意是指无场所即并不存在的地方,后来人们用这个词泛指任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德国思想家卡尔·曼海姆曾经借用“乌托邦”一词指称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思想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乌托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而是为社会现实辩护的保守型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在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用法中,“乌托邦”一词仍然是专指不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理想与乌托邦有着根本的区别。理想蕴含着必然性的成分,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根据,具有实现的可…  相似文献   

6.
对理想是否“真”的问题的探讨既是人们区分理想与空想的内在根据,也是我们进行理想教育的认知前提。理想是否“真”的问题从认识论上考察就是理想有否包含了现实可能性的问题。一旦对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确信不疑,那就能形成对理想的科学信仰,从而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人们为理想的实现而自觉地奋斗。  相似文献   

7.
编者前言: 庄士超,上海市三中2002届毕业生,现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一年级学生。何洁婷,上海市三中2002届毕业生,现为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一年级学生(小语种保送)。庄士超说:“当理想没有实现的时候,它看起来就像一个遥远的梦;可当它实现了的时候,她就是最真切的现实。世界上其实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所以我愿意相信‘梦想成真’。”何洁婷说:“一个长大的孩子不能总是沉浸在梦里,他必须学会把这种梦想转变为一种更为高远的志向……我就是一个在现实中长大的中国孩子。”梦、理想与现实,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绕不开的话题。从梦想的甜美、理想的单纯,直到不得不做出现实的选择,这就是我们痛苦而甜蜜的人生。也许你会抱怨,为什么梦想总挂在那么高那么高的地方?也许你会沮丧,为什么长大就意味着要有的放矢、懂得取舍?借助庄士超、何洁婷的故事,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把梦想放在心里,总有一天,它会具备点石成金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尤其要重在理想建设。培养有理想的人,其哲学根据在于:有理想是人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个人理想不能脱离社会集体的支持。它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是否反映和符合现实必然性。共同理想也不否定个人理想。现阶段中国的共同理想是“决议”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有:竞争与协作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等。  相似文献   

9.
“不是任何理想都美;但是,不表现理想的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美。”这是笔者的千虑一得。尽管它未必会得到文论家和美学家的普遍认可,对于它的正确性,我仍坚信不移。文学,不只是对生活的反映;更主要的,是对生活的主体性超越。表现理想,正是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一。不具有超于一般现实的理想的色彩,不能引人向美的作品,就象划不着的火柴,黯然而无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平 《江苏教育》2007,(19):1-1
校长需要理想.是因为教育需要理想。理想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标,校长与广大教师一样,是人类实现这一理想的使者,校长应该是追梦者,也是理想的播种者。理想是一种竞争力,它可为人们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提供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一种发展力或牵引力。  相似文献   

11.
柳霞  凌娟 《大学时代》2006,(10):33-34
(一)我们常常是将生活中的主观与客观、自由与限制、理想与现实和人在自己的行为选择中感到的无可奈何用来诠释人物的“悲剧性”,从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表面上去看,是关于安娜的爱情悲剧,我们也会沉浸在一种被爱情的悲哀所笼罩的氛围中,去悲叹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谴责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类最富理想和希望的一种活动。每个人都对教育有所期望、有所憧憬,只是理解教育的方式、深度和广度不同罢了。教育的理想可以有很多,有些理想在当前可能无法实现,但正如肖川教授所说:“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  相似文献   

13.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不是相对应的一个范围,但在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次的和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最高理想是共同实施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诚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说,“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与实现最高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高理想通过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需要理想和信念的事业。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但毋庸置疑,教育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实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和探索。一、困惑:教育理想在现实中的异化与错位新课程改革是从新世纪开始的,它的现实背景是被人们形容为“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中国教育状况:今天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也正是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对峙状态中走出来的。无论如何,“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中小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同”社会理想的根源之争始终没有一致的答案。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可以视为一种新的解释方法:它是一种原型模式。原因有三:先秦诸哲向往的社会模式都含有“大同”色彩;这种理想从未实现,却还有世世代代的人为之著书立说、起义革命;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这种原型模式。“大同”虽然是一种空想,但这个原型具有存在的意义:现实世界中,它创造短暂的“桃花源”,是历朝革命起义中高举的旗帜;文学世界中,它使作者改写了历史的悲剧,并创造了多种“理想国”的模式。人类始终向往美好的世界,所以时至今日,大家仍然需要这个“空想”的存在,尽管它不可能永远不会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理论,叫做反映论.其观点有:“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反映.”“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能有客观事物的映象.”在这里,铿锵作响的字眼是:“客观事物”、“客观存在”、“客观物质世界”.这种哲学是对得起“客观”,却太轻看主观了,可是,此哲学之言者就是主观地说着.殊不知,过分地强调客观之时,就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观,两者相伴而行,想把主观甩开都做不到;正如强烈的主观表现,也演绎了一种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理想,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除人以外的一切存在物都只可能是以其实际存在为唯一的向度,它们只能是“是其所是”的存在;只有人才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存在而进入并不存在的可能领域。也就是说,人不仅拥有一个现实世界,而且还拥有一个可能的世界。他的生存不仅有一个实然向度,还有一个应然的向度。相对于唯一的现实世界而言,他所拥有的可能世界会是多样的、丰富的。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定和限制,在他的面前展现出来的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这种种可能性使得人从它的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存在中解放出来。 可能世…  相似文献   

20.
薛剑刚 《教师》2011,(7):12-12
理想就是理性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设想,是未来的希望和蓝图。这是一个奢谈理想的年代,很多人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撕裂成碎片,而变得浮躁、功利和世俗。但人毕境有思维、想象和向上的意志,尽管我们常常不得不活在当下和面对现实,生命的力量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我们的注意力指向美好的未来,所以人们总会期盼、憧憬和向往,而这恰恰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仔细研究理想,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人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