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涉及学生隐私权、教师教学权和家长知情权的问题考试分数能否成为学生的隐私?学校(教师)公布学生考试分数是否为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这是近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又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考试分数应否成为学生的隐私?考试分数作为学生的隐私应受到哪些限制?但愿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能有助于对此话题的讨论。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何谓隐私?《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在法理上,对于隐私尚无一个为公众所认可的定义。但…  相似文献   

2.
相关资料11月5日,本刊委托四川省川化中学高级教师李小林在全校高中生中展开“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的主题班会活动,有200余名高中学生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活动,学生们争论十分激烈。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有67.1%的学生赞成考试分数应该分布,有22.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老师应该保护学生拥有考试分数的隐私,另有10.6%的学生认为学生应拥有考试分数的隐私。  相似文献   

3.
父母(尤其是妈妈)总想偷看我的日记,监听我和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的电话,还美其名曰“在行使监护权”。我已经是中学生了,应该有自己的隐私权了,难道隐私也要“监护”吗?———艾玲艾玲同学,你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独享一份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正常的、合理的要求。有人说,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独立意识的孩子是缺乏主见的孩子。看到你逐渐长大成熟,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我为你感到高兴。艾玲同学,隐私是与生命有关的个人私事,保护隐私就是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这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分数应成为学生的隐私"一再被新闻媒体炒作.至今,这种说法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还有市场.  相似文献   

5.
过去,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被学生观为“命根”的“分”是否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对此,众说纷纭,有赞成者,亦有反对者。这里牵涉到什么叫“隐私”的问题。所谓“隐私”,就是不愿公开告诉别人的私事。其实分数这东西,虽然是你自己考出来的,但那是阅卷老师打的。你的学习成绩,班上的同学、任课的老师都是知道的,这样的“私”无法“隐”,所以不存在什么隐私问题。再说,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反映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你的实际能力,不是有许多高分低能的人吗…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本期,我校调来一名青年教师,担任四年级班主任。他教育方法不当,动不动就体罚学生。仅从2月16日至28日的13天中,被他罚跪的学生就达21人次,罚跪时间往往在半个小时以上。有一次,一个学生不跪,他用力一脚,将学生踢倒。家长意见很大,向学校提出“抗议”。大队党支部书记还向公社汇了报。  相似文献   

7.
1986年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人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教师主导”的含意,人们是早已熟悉的;“学生主体”则是一个“新”的命题。由于它的产生,“教师主导”的原来含意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这个命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赞成这一命题者...  相似文献   

8.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9.
案例某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让学生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而是被烈火活活地烧死,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一位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教师为学生精彩的发言感到自豪,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有疑问,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发言,这位同学说“:当时火势很大,邱少云身上带有子弹的枪,可能还有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如果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话,那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产品吗?不是产品是什么?学校的产品又是什么?谁是学校的顾客?这些问题的确不是什么新问题,但却在影响着整个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定位,影响着人的培养。迄今为止,这些问题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本从产品的性质、检验标准和经济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角色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a  相似文献   

11.
初学英语,一般最先学到的动词就是be(am,is,are),它的词义是“是”。常有老师编顺口溜“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复数要用are。”帮助学生记动词的三种现在形式。久而久之,同学们的理解会形成定势,凡见到be及它的变化形式都要往“是”上想,这样容易造成理解错误,误译或错译句子。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扩展,be动词是不能一概理解为“是”的。本文就在初中阶段所学不能译be为“是”的情况作一归纳,帮助同学们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路上,两个人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一位好心人上前去解围,不料被其中一个抢白:“谁要你管,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弄得这个人十分尴尬,好像自己理亏似的。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周容先生《怎样理解"莺啼过落花"的"过"字》一文,就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16题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提出质疑,指出该答案"对‘过’字理解有所偏差"。行文引证翔实,辨析精当,读后大有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尚有瑕疵。周先生说:"摩诘此诗‘过’凡两见。一为诗题(按:指《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一即颈联(按:指"鹊乳先春草,莺啼  相似文献   

14.
中等师范《文选与写作》第二册《孔雀东南飞》中,有“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一句,教材脚注说:“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恨,愤恨到了极点。”(人教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264页) 编注者在这里犯了一个以今律古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王老爷”是初语六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的一个“闲人”。“王老爷”是谁?有人说 ,“王老爷”就是后文中的王子腾 ,其实不然。理由有二 :其一 ,在封建社会中 ,封建等级制度是森严的 ,王子腾是位高权重的封建大官僚———京营节度使 ,而贾雨村只是一个府尹 ,官小位卑。声势显赫的王子腾决不会屈膝去拜访一个位卑的贾雨村。而且 ,贾雨村升任应天府尹 ,靠的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而是靠巴结讨好贾政、王子腾得以升官。因此只有他去拜访“恩人”王子腾 ,而决不会让“恩人”王子腾来拜访自己 ,所以 ,“王老爷”并不是王子腾。其二 ,原文…  相似文献   

16.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天姥天奇丽景观的大笔勾勒。对这个"暝"字,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所作的注是:"暝,天黑,夜晚。"据此,"迷花倚石忽已暝"便被解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这其实是注者的误解。从诗的上下文来看,"暝"作"天黑,夜晚"解不恰当。先看上文,这两句诗的前面是"半壁见海日.  相似文献   

17.
“情”是“实情”吗?甘肃穆玉平《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9.
课本将《孔雀东南飞》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中的“徘徊”释为“犹豫不决”,这是不妥当的。请先看辞书的解释与古人的用例:《辞源》:“往返回旋貌”:《辞海》:“亦作‘徘徊’、‘裴回’.来回地行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回地走”.《荀子·礼论》:“则必徘徊焉,呜号焉”.并附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再有《文选·风赋》:“徘徊于桂椒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史记·吕太后纪》:“欲为乱,殿门佛得入,徘徊往来”;陶潜《饮酒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以上用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