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伪满洲国的文学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本土作家的身份十分尴尬:一边忠实地用文学暴露现实,一边又发表着“附逆”言论。通过对东北沦陷区作家爵青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和思想价值分析发现,爵青努力地探索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生存本义,而正是特殊的生存环境对文学理念和文化观念的接受造就了他冷郁凝重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人性激活历史的出色文本-- 读《伪满洲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以中短篇小说而著名,长篇《伪满洲国》全方位多层面地反映了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重大事件和人民苦难的生活,小说通过小人物来说历史,以人物的命运及其心灵的展示作为情节之维,从而在众多历史长篇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伪满洲国》的面世,标志着作家长篇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以中短篇小说而名,长篇《伪满洲国》全方位多层面地反映了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小说通过小人物来说历史,以人物的命运及其心灵的展示作为情节之维,从而在众多历史长篇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伪满洲国》的面世,标志着作家长篇创作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后,大批东北作家逃亡到华北、上海等地.他们在他乡同样从事文学创作,并且时常以故乡为主要表现对象.文章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例,考察辛嘉、吕奇、戈壁、梅娘、王则、共鸣等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作品中关于故乡的想像,以此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缺失的这部分东北作家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5.
再读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历史小说《伪满洲国》,依然是感觉作品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厚重感,而这种厚重感并非是来自于类似于同类题材气贯长虹的叙事。或是动人心魄的语言,乃是来自于其娓娓述来的人物命运,民族命运。迟子建谈到,其创作《伪满洲国》是在有意识地试验一种“用民间立场书写历史”的叙事方式,这种波澜不惊,如潺潺流水般的叙述形式一样也让读者产生了汹涌澎湃的内心波动。这种因其厚重的历史感而产生的内心激动就是来自于文本塑造的一批小人物形象,描述这些小人物在民族遭遇苦难下的悲惨生活,尤其是他们在面对生存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6.
《伪满洲国》是一部区别于以往的历史题材小说,在人物塑造、写作立场、小说结构和语言运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伪满洲国》的突出特点在于逃离历史的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伪满洲国时期的戏剧文学从物质、制度、语言等多层面对殖民现代性景观的进行了书写与想象,展示出异质时空下作家以及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多种认知态度。对这一文学景观的梳理与审视,成为探究伪满时期戏剧以及文学整体风貌的一种独特视角,进而体察伪满戏剧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犹太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伪满洲国时期,除了哈尔滨之外,在辖境的其他城镇如齐齐哈尔、大连、奉天、海拉尔也有犹太人社团。但哈尔滨的犹太人口最多。伪满洲国的犹太人受到日本军方专门负责犹太人机构或官员的控制,哈尔滨的犹太人领袖也利用日本军方达到争取本民族利益的目的。哈尔滨成了中国、特别是东北犹太人的精神中心。  相似文献   

9.
日本军事占领中国东北后,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文化上欲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新满洲、新国家、新国民,进行了系统的文化统治,这种文化统治的核心就是建构伪满洲国的国民意识。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表明,建构所谓的伪满洲国的国民意识只是当权者的一厢情愿而已,规训的文学活动,或者走向与当权者意愿无关的文学活动,或者离开了文学无法起到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笑天是中国当代东北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之一,张笑天的历史小说成就卓越,他的小说在历史开掘中展示出人性复杂的一面,对当代东北地域文学乃至当代文学都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黑土地魂》人物形象的分析,探寻了伪满洲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2.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有目的的向东北移植朝鲜人,实行"日人植鲜、鲜人植满"的政策。从朝鲜向东北排出过剩人口开发水田,把东北作为其军事和粮食基地,建设"农业国防",借助朝鲜人扩大其在东北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13.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作为始终留守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的女性文学拓荒者 ,吴瑛以其女性敏锐的目光 ,透视了自己所熟悉的女性世界 ,尤其是“几千年来被礼教社会制度 ,被一般以男人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所征服、所压踏的所谓‘老中国的儿女’们”。同时 ,她又以凄惋哀伤的抒情笔调“以凄凉的身世之感 ,为老中国的家族制度唱了一曲更好的命运的挽歌”。  相似文献   

15.
华北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的重点地区。由于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采取了正确政策 ,因此 ,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知识分子在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和建设抗日根据地中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战前与抗战时期。有一位日本人中国通名叫长野朗。他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他的对华观中不乏一些良好的思想要素,但其中日问题观却蕴涵了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因素。譬如,在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中英美合作、以及中日合作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的偏见与荒谬之处。文中仅就其中的中国抵制日货问题,以长野朗的“反对抵制日货论”为中心议题,来详细分析其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既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又有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敌的壮举,朝中要吏黄爵滋就是一位著名的抵抗派人物。为了维护晚清政权,打击殖民者,黄爵滋在军事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他提议清廷整顿军队,择良将统帅部队,用新法阅兵,以加强战备;他主张重视海权,采取造船铸炮等措施提高海防能力;他认为大敌当前,民心可用,人人皆可披甲。史实证明,黄爵滋是一位值得纪念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史料《Truth》(中文名《真相》,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藉爱国知识子冒死搜集日军侵华的罪证材料,国联据此做出对九一八事变的首次定位)。认为该史料的发现,填补了日伪统治下东北民众反抗日本侵略历史的研究空白,展示了东北民众在国际上反对日本侵略的呼声。史料的曲折形成过程以及史料的客观性和实证性同东北人民武装抗争形成互补,有力地证明了东北各阶层人民合力抗日的史实。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伪满政权对当时的中小学教科书实施了全方位的控制,一方面强化对教材的审核力度,加速废止原有教材,另一方面依据奴化中小学生的要求,全力炮制新教材,并倾力打造配送教材的迅捷通道。日伪对中小学教材的控制,便利了其实施奴化我国东北中小学生的罪恶目的。  相似文献   

20.
梅娘是东北和华北沦陷区文坛一位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怀着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为女性受到的不公待遇思考、呐喊,寻求女性自由独立之径,传选出一种浓厚的女性意识。文章从梅娘的具体作品入手,结合梅娘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详细论述了梅娘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