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微博时代要守住新闻报道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来一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利用微博发布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轻易地根据新闻事件当事人提供的信息进行人肉搜索。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知名的记者主持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微博当成自己的私人日记,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报道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注重抓细节,更加形象、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并因此而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水平,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报道作品。然而,在各新闻媒体、记者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抓新闻事件的细节的同时,一些所谓的细节,不仅没有对新闻事件起有效的烘托作  相似文献   

3.
李鸿建 《视听界》2006,(2):17-19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给新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变迁的记录。”记录变迁,也就是记录历史了,所以就有人形容新闻为历史的秒针,今天的一条条新闻,也就是明天的一页页历史。这也就是说以真实性、即时性为其生命的新闻,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既然记录的是变迁,记载的是历史,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自然就得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我们就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到历史的流程中去考察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高屋建瓴地去挖掘其新闻价值。一、以历史的眼光,去透视新闻现象,观照新闻事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今天的新闻在明天…  相似文献   

4.
王玉婷 《青年记者》2007,(12):86-86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格调;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5.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6.
吴晶 《青年记者》2007,(6):32-32
新闻伦理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或不成规范。媒介事件不可避免地涉及新闻伦理问题,尤其体现在对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尊重。媒体应该如实地报道社会生活,而在有违新闻伦理巨大的新闻诱惑面前应该保持克制,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及其私人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们新闻工作者,在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应该将理论与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带动新闻工作水准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有一种观点:新闻报道只需要信息不需要文采。某报一位新上岗的记者沮丧地告诉笔者,他的领导一脸正色地对他喝斥道:“记住,新闻要的是信息,别卖弄什么文采了!”而笔者一位同事的博客上.也为此话题一度引起争论。那么.新闻报道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要不要文采呢?  相似文献   

9.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6,(12):60-60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奇人奇事层出不穷,面对特殊事件,在报与不报以及怎样报的选择上,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新闻价值和看点,更要考虑综合社会影响,尤其是报道的人性化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愉悦的情感。人们在文学艺术、戏剧影视、美术体育等文化领域对美的追求是无可争议的,那么在新闻中有没有对美的表现和追索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新闻除了给人提供真实全面细致的事件之外,也还要给人以美感。什么样的新闻事件会给人以美的愉悦呢?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代表先进思想、意识、观念,突显进取、奋斗、以及美好情感的新发生的人和事……这样的新闻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给读者和观众震撼力,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和鼓舞人,达到对美好的人和事物的弘扬,对丑的阴暗的人和事物的鞭挞。  相似文献   

11.
产生新闻纠纷的主要途径就是缘于新闻采访的程序、方法和语言。新闻纠纷日渐增多有两大原因: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水平逐步提高,而大部分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新闻法制建设落后于我国整体法制建设的水平。对新闻报道的程序、方法、语言合法性的忽视和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南 《新闻窗》2011,(3):65-66
2006年,全球性互联网产品Twit-ter在美国发布,两年多时间内引发了全球"微博力"。2009年,新浪开通微博功能,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阔的自我表达平台,同时也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鲜血液。作为新兴传播形态与舆情平台的微博,在新闻事件的"实况直播"、表达民众观点等方面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新闻的真实,包括新闻事实的准确无误和新闻用语的准确规范。撇开新闻事实不谈,目前,经常可以发现,在各类媒体上频频出现一些不准确不规范的用语,其中涉及一些法定用语。这不但会降低新闻的价值和合法性,而且会误导受众,造成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规范法定用语。  相似文献   

14.
驻地记者远离总部,处于报社新闻指挥中枢的神经末梢,感觉有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但驻地记者也有天然优势,身在基层、离新闻发生的第一战场最近,接触的是滚烫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省级党报,新华日报记者部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业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自1985年上海“疯女案”之后,我国新闻官司呈迅猛上升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传媒业遭遇的新闻官司已经有几千起,其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这中间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因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名誉侵权又占了绝大多数。此外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抗击非典的报道中,《让我听听女儿的哭声》(原载《邯郸晚报》2003年4月29日一版,作者肖丹)脱颖而出,先是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抗击非典优秀作品,后获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抗击非典新闻作品一等奖,之后又劲势冲向全国,一举摘取了全国抗击非典优秀作品奖,授奖于中宣部和中国记协,这在全国地市级媒体中属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7.
18.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终端渠道,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近两年,微博几乎一夜间火遍了整个网络,红遍了整个中国.它让每个人都成了一个“自媒体”,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面对微博所带来的这样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传统新闻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的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或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一次伤害。而无意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后果可能比第一次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记者是新闻素材的第一手采集人,在遵守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同时,除了舆论监督之外,应选择更多采写有"温度",有人情味,贴近群众的新闻。特别是主流媒体都市报,新闻价值的判断,更应该从市民出发,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拉近新闻报道与群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