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甄真 《新闻世界》2011,(1):60-61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透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各种信息,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参差不齐,一些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随之而来。本文针对现今存在的网络红人以及媒体的跟风审丑现象,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资费的下降,短视频类应用变得普及,抖音APP就是一个证明。值得关注的是,抖音平台中以丑为特点的审丑现象,为什么也能引发受众的喜爱呢?本文以"迷人的郭老师"账号为例,从社会、抖音平台、用户三个方面来分析审丑现象爆红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危害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2009年的网络"寂寞党"和"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风波还未结束,2010年的"小月月游世博雷人记"又被网友追捧,这样的现象将当今互联网的喧嚣与浮华显露无遗。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网络推手如何"推进",受众盲目追随的成因在何处,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面对此类媒介事件时又如何应对,本文试图通过"小月月事件"就此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芙蓉姐姐”魅影下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朝阳 《传媒观察》2005,(10):43-44
互联网上多怪事。芙蓉姐姐,一个游荡在清华北大接园周边地带号称以考研为业的边缘人,曾经在北京某电子出版社任职(目前已辞职)的年轻女子,短短几个月内,她的名字成为今年第二季度的娱乐流行语,知道这个名字与否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老土”的标志。有人统计,在6月份,网络上芙蓉姐姐的搜索率超过了“2005年高考试题及答案”。  相似文献   

6.
余帅 《新闻世界》2010,(8):269-270
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各种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审丑疲劳"。本文试结合当下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案例就如何认识"审丑疲劳"及其表现、成因给予了简单分析,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念引导大众,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吴静 《东南传播》2012,(6):53-55
以芙蓉姐姐、凤姐为代表的网络红人部分可以归属为网络审丑的对象。网络审丑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刻原因和外在的重大影响。文本分别从网友、媒介和技术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审丑现象,认为网络审丑现象是网民、媒介以及以技术主导的整个社会三者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的高速性和便捷性让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拥堵的时代,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网络也萌生出各种社会现象,媚俗、炒作、炫富、审丑等等这些都成为网络时代的标签。“民星”的不断推广与炒作、道德底线的不断突破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社会价值的不断缺失、信仰危机这些都是消费主义盛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数目庞大的网民群体倾向于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爆吧"行动行使言论自由权,这种虚拟社区的集合行为使网络民意表达与网络暴力的界限变得模糊,网民在网络匿名状态与群体感染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很难进行理性的表达,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从"爆吧"现象着手,分析网络民意与网络暴力的本质、特征、成因等,以期找到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法,为网络民意的理性表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信息、知识和文化是人类获得自由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们的社会中,怎样生产和交流知识深刻影响到我们看待世界状况的方式,它是什么样和可能是怎样的。①罗素认为: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说出人类集体智慧的发现。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维基等)作为知识迅速交换和进行深入对话的社会工具,允许人们进行协作性交流,通过共同创造、传播、交流、个性化以及分享来实现知识的流动循环。  相似文献   

11.
李旦 《今传媒》2016,(4):47-48
网络媒体为普通民众揭露抨击社会丑相提供便捷高效的发声渠道,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监视环境的社会功能.但网络传播活动中不良的审丑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需引起公众的高度警惕.理性审视网络"审丑异化"现象,有利于受众树立正确的审丑价值观,进而提升自身明辨美丑、弃恶扬善的能力,对营造健康和谐的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隋飞 《青年记者》2009,(14):86-87
小品《不差钱》于2009年央视春晚播出后,小沈阳一炮走红,直至发展为“小沈阳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13.
林兰 《东南传播》2011,(5):66-67
时下,炒作丑行,似乎成了网络生活的一道家常菜."犀利哥"、"宝马妹"、"伪娘"、"极品小三"层出不穷,肆意猖獗.网络审丑"大狂欢"制造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有人开始质疑,审美时代已经终结?也有人开始欢呼,全民审丑时代已然来临.各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审丑借助网络平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从生态语境的角度浅...  相似文献   

14.
忘恩负义:从别人那儿得到好处的人,或者说,慈善的对象. "所有人全都是忘恩负义的家伙."玩世不恭者非常尖刻地嘲笑说."不对,"好心的慈善家表示了反对,"有一天,我对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情,他就再没有骂过我,已把我的好处记在心." "嚯!"玩世不恭者一边笑一边说道,"带我去见识见识,我倒要领教领教."  相似文献   

15.
刘雨花 《新闻世界》2014,(10):204-205
网络丑角在社会上名声大噪成红人,是受众审美的扭曲导致商业利益的亦步亦趋?是媒体的趋利炒作使得受众甘愿沦为娱乐的附庸?不管如何,其结果都将是受众、媒体、市场乃至"丑角"传播互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受众心理,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商业市场的趋利方面,进行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来讨论当今社会"审丑"现象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朱妍 《今传媒》2011,(4):101-102
2011年春节,微博"打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之一,在微博客上再次激起滔滔民意。这是全民上下的一次通力合作,是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微博客独有特性与强大影响力的再次展现。本文拟通过分析微博"打拐"事件,从中得出微博客的社会影响力,由"小微博"窥探"大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炼 《情报学报》2007,26(3):477
“小世界现象”和“马太效应”这两个概念原本分别来自社会学和科学史和社会网络两个研究领域,后来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各学科之间方法的借鉴和移植,它们都被情报学吸收并成为两个具有特定意义的词条。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情报学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了小世界现象和马太效应这两个概念的形成和特点,分析了小世界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小世界网络与随机网络的比较,说明马太效应在小世界现象的形成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廖燕 《声屏世界》2004,(3):15-16
一个以“木子美”为笔名和网名发表性爱日记的女性网络写手,2003年8月以来迅速走红。其性爱日记《遗情书》的访问量每日增长6000次以上,已经达到16.066万次,成为中国点击率最高的私人网页之。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数字还在成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有关“木子美”的评论也让人应接不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讨论之中。这份日  相似文献   

19.
20.
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土著”——黑客孕育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互联网技术,奠定了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根本理念。而互联网的“原始森林”——个人网站,孕育了所有重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确定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特色。但是,在商业的潮起潮落中,黑客在蜕变,在沦为另类;而个人网站也急剧萎缩,无声无息。于是,博客出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