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国(698-926年)是满族的先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存国229年,传王十五世,地方五千里、雄兵数十万,占据了黑龙江省大部、吉林、辽宁一部及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濒海州一带,行政建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数十县,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它的产生在靺鞨族历史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元713年,距大祚荣自号震国王十五年后,距受唐招慰八年之后,唐朝“遣郎将崔忻往册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一名的突然出现,以及在此之后渤海毅然、果决、毫无眷顾地弃靺鞨号而再没有稍许提及之态度,在当时来讲也许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而在一千多年后,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吉林省延边地区属渤海国版图。渤海“地方五千里”,号称“海东盛国”。从698年粟末靺鞨大祚荣在今敦化东牟山下“筑城以居”,到926年灭亡,始终隶属大唐帝国。渤海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全方位的学习唐朝,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经过不断地征讨、开拓,“尽得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新唐书·渤海传》)。渤海鼎盛时期,北部边境达到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同江、伯力一带;东穷大海,隔海与日本相望;南与朝鲜半岛的新罗为邻,双方以泥河为界;西接契丹。在辽阔的渤海大地上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唐代渤海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大祚荣政权刚建立时为"震国"的问题,似乎得到了澄清,很多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那只是因《册府元龟》的一个错误而引起的认识混乱①。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人们否定"震国"存在的同时,又认定了一个"靺鞨国"的存在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第一、关于记述"靺鞨国"的史料《续日本纪》(卷八)元正天皇养老四年  相似文献   

5.
渤海上京龙泉府是亚洲,也是世界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遗墟之一。它是我国东北及内蒙地区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都城址,就其保存之完好也是国内仅见的。公元七世纪末,居住在我国东北的族建立了渤海国,  相似文献   

6.
烟台大学刘国宾先生所撰《渤海诗文辑校》一书,于199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渤海学研究中突出的成果,读后令人喜悦、振奋,可谓“集腋成裘,后来居上”。 渤海民族的主体粟末 ,其先民肃慎与中原之联系,可以追溯到虞舜时代。周代以后,肃慎氏由今之鲁、豫、冀一带逐步迁移到我国东北白山黑水广阔的地域。公元698年,粟末 首领建渤海国,传世十一世十五王二百二十九年,始终是唐王朝的重要属国,公元926年为契丹阿保机所灭。自契丹灭渤海,又南迁其民,复经金灭辽、元灭金等历次劫难,渤海国之文献,可谓焚荡殆尽…  相似文献   

7.
开皇13年(公元593年)和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曾两次大规模地禁绝和焚毁谶纬之书,结果使自西汉末以来盛行于世的谶纬之学在历史上“寝传寝微,几于灭绝”。谶纬之书远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到西汉末,纬与谶合二为一,从原来的“辅证经义”转变成荒诞无稽的封建神学。东汉光武之后,又成为统治者借图谶以谋夺皇位或巩固政权的工具。同时,谶纬之书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也起了极坏的影响,因而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加以抵制。至隋时,文帝虽严令禁纬,但他本人恰恰是靠“应篆受图”,以所谓“禅让”的方  相似文献   

8.
日本平安初期汉诗集《经国集》卷十,载有安吉人(即安倍吉人)《忽闻渤海客礼佛感而赋之》及岛渚田(即岛田渚田)《同安领客感客等礼佛之作》两首诗。这是记载中日友好往来,研究两国文化交流,尤其是外交、文学和宗教交流的宝贵之作。今试考释之,以求方家法正。 一、 二诗写作之缘起  日本大学者津田左右吉先生《渤海史考》云:“(渤海国)其使臣遂于开元元年,对唐请互市,且请礼佛寺。日本《经国集》卷十有赋此事之诗,可为一证。”(陈清泉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77页)接着,他便征引了上述两首诗。津田的这一判断,无论从哪个角…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历史就像一串糖葫芦,那么,纪年就是那根竹扦。纪年和纪事,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历史的一个个坐标段位。纪年有种种。如在西方,以传说的耶稣诞生年为根据做元年推算,在中国称“公元”纪年;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以皇帝的年号为纪年根据,到了中华民国,皇帝没了,纪年就称“中华民国×年”或简称“民国×年”。还有就是“干支”纪年,即将“天干”和“地支”相配,六十年一轮回循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国纪年从此开始顺用“公元”。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年,不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而是称为“公元1949年”。  相似文献   

10.
两个尺度:历史与科学 人类即将跨入公历纪元第二个一千年。关于世纪之交的报道正在各新闻媒体上展开。 21世纪始于哪一年,至今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公元纪元,也叫基督纪元,是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很显然,公元没有0年——公元元年之前的那年在史书上写作公元前一年。作为历史上的计年单位,每十年为一个年代,一百年为一世纪,这就出现了公元一世纪只有99年的情况。公元纪元始行于六世纪,后来陆续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大约那时人还没有考虑到有个千年起始的问题。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21世纪应该开始于2001年。但很多科学家,包括天文学家,认为新世纪应当起始于2000年。我们在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大陆(包括库页岛)上的住民,早在新石器时代起就与日本列岛北海道等地(包括本州北部)发生了联系。7世纪中叶以后,靺鞨人部族与上述地区有了更频繁的人员与物资交流,而且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本州的倭王权或律令国家发生联系;在渤海建国后,长期间与渤海并见于史。之后,陆续有靺鞨部受其役使以至被吞并。诸部在争取摆脱渤海控制的过程中,有大批靺鞨人离开长期生活的地方,迁移他乡,因此造就了靺鞨人向东北亚或更遥远地区的移动和融入。  相似文献   

12.
《后汉书》蔡伦传称,蔡伦造纸成功以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元兴元年是公元105年。这“帝”是东汉和帝,他肯定了蔡伦造纸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1980,(3)
我国刻版印书,大约起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81—884)年间。湖南最早刻版印书的人,据现有史料记载,是北宋初年的朱昂。朱昂,衡山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致仕后还乡,以“知止亭”、“幽栖亭”名义刻过书,但其书今尚未见。现在还有书可查、有记载可考的,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据《宋史·孔平仲传》称,孔为北宋时新喩(今属江西省)人,绍圣(公元1094—1097年)中曾知衡州。《续世说》是仿照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体例编写的叙述南朝及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14.
唐代历史编辑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公元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祖籍敦煌,父亲令狐熙是隋朝鸣胪少卿。德棻是唐初史学家,也是个出色的史学编辑。隋末,淮安王神通据太平宫,自称总管,以德棻为记室参军。唐高祖入关后他即事唐,为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618)三十五岁时转为起居舍入,五年,迁秘书丞。贞观六年(632)四十九岁时迁礼部侍郎。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十八年为雅州刺史。永徽元年(650)六十七岁时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常卿。永徽四年迁国子监祭酒,兼崇贤馆学士。龙朔二年(662)加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卒于家。时年八十四岁。谥宪。  相似文献   

15.
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曾一度“百花齐放”,阮孝绪的《七录》勘称为一朵争红斗艳的奇葩。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生于公元四九七年,卒于公元五三六年。《梁书、列传第四十五》说他从小就热爱典籍,“年十三,遍通《五经》”。他自己在《七录序》中也说;“孝绪少爱典籍,长而弗倦”,院孝绪在壮年时期,不求功名、杜绝交游,潜心于目录学之研究。他想通过治目录之学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因此,《七录》乃是院孝绪的刻意之作,也充分地反映了他本人的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永乐大典》是我国五百多年以前编成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它是我国最珍贵的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代初年,明成祖朱元璋对藏书还比较注意,早在北伐进军时,他就命征虏大将徐达把元大都(北京)的藏书运回南京。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登基后,就开始下诏征求遗书,并建立“大本堂”收藏。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一次下令征书。到了明成祖即位后,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开始编书,总负责人学士解缙,另外还有140多人参加了这项工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编成初稿,定名为《文献大成》。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文献大成》的基础上,又大规模地进行补充,扩大收录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因为这书是在明朝永乐(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年号修成  相似文献   

17.
<正> 苍山如屏,洱海似镜.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白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山川雄伟,风光秀丽,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在南诏(公元七世纪)以前,大理白族地区的居民和族称还有着一定的移动和变化,各民族尚处于分化与融合之中.经过南诏两百多年的统治,洱海地区的人民发展了本地区共同的经济文化,有了渐趋一致的语言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同体.接着以白族先民为主,相继建立了为时短暂的“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政权,最后建了以白族为主的“大理国”封建政权,白族共同体至此最后告成.与之相适应,白族的族称也有了统一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701——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本传谓:"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可见高适诗歌作品在唐时已广泛流传,特别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更是为人称  相似文献   

19.
辽阳历史悠久,从战国时期到后金定都辽阳,一直是祖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作为一个都邑,最初叫襄平,是战国时期燕国所置辽东郡的首府。五世纪初,地入高句丽,改襄平为辽东城,唐代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治所曾一度在今辽阳。唐废“襄平”,把汉代位于浑河下游的辽阳县旧名,移作辽东城的名字,延用至今。辽置东京辽阳府,金置东京辽阳路,皆为五京之一,元属辽阳路,明为辽东都司,治所都在辽阳。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261年),建东京于辽阳,天命十年迁沈阳,从此东北的政治中心北移。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设辽阳府,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升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相似文献   

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称“国保单位”)记录档案包括对“国保单位”本身的记录和有关文献.形式有文字、图纸、照片、拓片、摹本、电子文件等.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要求“国保单位”建立科学的记录档案.漯河有“国保单位”7处8项,其中有出土国宝七音骨笛的贾湖遗址,有被称为“文表绝”、 “书法绝”、 “镌刻绝”的“三绝碑”.因此,对漯河市“国保单位”记录档案现状进行调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