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由于外地学校纷纷迁来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湘西教育获得空前发展,体系完备,质量提高。深入研究这些历史,可为湘西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湘西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始于清代,当地的苗族士人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倾斜政策。20世纪上半叶,中原地区战乱不休,日本又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政治和教育重心西移,这使湘西地区相对安定,教育继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省沦陷区的部分中等教育学校迁往湘西,成立国立安徽第一中学,即后来的国立八中。为厘清抗战时期安徽省当局为维持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以安徽沦陷区教育内迁湘西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通过文献法研究国立八中的办学历程。该校在艰难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教育特点,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等。此外,该校为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的教育获得很快发展,这与张治中大力推进乡村教育密切相关。张治中担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期间,他实地考察湘西民族地区的教育,并召开湖南教育会议、增加湘西等地的教育经费;结合移民安置,发展湘西教育,从而推动了湘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湘西土匪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湘西给湘西和周边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湘西的土匪的性质,按其出身、规模、及作案方式,可分为散匪、股匪、军匪、政匪。湘西有的匪首也具两面性,即:除了他的兽性而外,有的也有其人性的一面。湘西土匪的烧杀淫掳、无恶不作,给湘西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陈渠珍身为武人,却心怀桑梓。1920年坐镇湘西后,遂依靠军事威权实力兴学:他以湘西财政发展民事,丰裕教育经费;以优厚待遇礼聘师资,筹谋擘画湘西教育发展大计;并实力改造教育行政,以优化教育效率。在陈渠珍的大力提倡下,湘西教育渐见曙光。陈渠珍湘西教育改造最终流于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民初军阀混战,"国家"观念的缺失,使得中央、省府和地方各级行政难以统一,导致教育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持续稳定的办学人员,最终只能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相似文献   

7.
清代以前,湘西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极其薄弱。随着中央权力的进入,为保证其统治的普遍性、长久性,清朝统治者在湘西积极倡导教育,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湘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间化、平等化,促进了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湘西宗族组织重现的原因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从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7年前,一位青年教师怀着对人生、对爱情的美好梦想,从江苏无锡千里奔波,毅然来到湘西大山的一所学校。然而,美好的爱情没有如期而至,他遭遇的却是婚姻的惨败。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数量上升,女生数量明显增加,促进了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肇始于百日维新,完成于清末新政。湘西地区虽地处偏远,但在当地开明官绅的引领下,书院改制迅速推进,在数年内便完成由书院到学堂的转变。此举传播了西学和新式思想。书院改制开启了湘西传统教育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它不仅构建了湘西近代学校的基本框架与体制,还创新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加速了湘西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只要一提及《湖南教育》,我就忘不了《湖南教育》来湘西采访的记者。我任州教育局长的13年里,《湖南教育》密切关注湘西教育,采访报道了大批湘西教育的典型经验。我时常想,如果说湘西教育有了一点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湖南教育》促成的,是《湖南教育》的记者用自己的笔让山外人进一步了解了湘西教育。湘西教育也在他们的关心支持下眼界穿越大山,不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湘西花灯音乐是流传于湘西的一种舞蹈性较强的民间音乐。它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地方色彩浓郁,深受群众欢迎。湘西花灯音乐包括龙灯、狮灯、牛灯、马灯、车灯、船灯、蚌灯、虾灯、茶灯、地故事等民间歌舞演唱中的一切小调,它是由本地山歌、摊腔、小调以及外来的既成曲调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对湘西花灯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作些初步探讨。一、湘西花灯音乐的形成湘西花灯音乐同湘西许多民间音乐一样,发端于古代民间祭扫音乐。在湘西,有这样一种说法:“闪雷禾起虫,无雷天必旱。必须舞龙以求雨,跳灯以娱神……”。…  相似文献   

15.
初春的湘西,于大山重重怀抱中显得春寒料峭。正在举行全州教育工作会议的州委会议室里,却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相似文献   

16.
湘西旅游走廊的开发构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湖南旅游为面临新的挑战,开发湘西旅游走廊对扩大湖南旅游业的影响、带动湘西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湘西旅游区一流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和政策的优势使湘西旅游走廊的开发成为可行。构建由“核心带-腹地带-辐射带”组成的多层次湘西旅游走廊、设计多层次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开发是建设湘西旅游走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论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民间传说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主要有氏族祖先传说、地方风俗传说、节日传说和人物传说等。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湘西苗族民间传说背后多方面的教育意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教育;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品德教育;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审美教育和生产劳动、民族历史的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运作,清朝统治者在湘西积极倡导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以广设书院、发展义学等来发展民族教育.通过中央与地方的积极互动,湘西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新学的兴起,奠定了湘西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湘西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湘西指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义湘西可扩展到湖北的恩施,重庆的秀山、酉阳、  相似文献   

20.
湘西苗族刺绣是民族工艺的珍品,。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在独特的生存状态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湘西苗绣取材广泛,寓意丰富,工艺精湛,针法讲究,风格浪漫,情趣淡雅,古朴,体现了湘西苗族同胸纯情,乐观的传统美德,对于湘西苗绣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