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8,(3):30-31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优秀拳种,它与太极拳、八卦掌一起,并称为中国武术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拳主柔,柔中寓刚;八卦掌变化多端,刚柔相济;形意拳则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刚猛沉实,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王志强 《武当》2005,(9):23-23
凡喜好形意拳的武术界同好们都知道,形意拳的功夫分为三步:即“刚(明)”“柔(暗)”和“化”劲。那么,这三步功夫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既然形意拳是拳,当然就要在实战技法上去寻根问源,通过演练使其得以充分体现,形意拳大师李文彬先生很早就明确指出,形意拳在运用中,疾用骤发则为刚(明)劲,也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步功夫;缓动遂发的为柔(暗)劲,这是第二步功夫;不意而发的为化劲, 是形意拳第三步功夫,也是形意拳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张子君  毕羽平 《精武》2010,(8):28-30
抖绝是形意拳术高水平之技。抖绝功杀伤力强,形体变化小,属形意门派独家绝技,慎之外传,使其更显神秘。习练出抖绝之技是形意拳爱好者不懈地追求。本人虽习练形意拳多年,也一直研究抖绝之技,但著文谈及抖绝实属胆大。出发点是与同仁交流个人感悟,旨在能揭开形意拳抖绝之技的面纱,提高拳技水平。  相似文献   

4.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5.
搓手,是人们所熟知的动作。可是一见到双手合十,不免会联想到跪拜、念佛的出家人形象。然而,懂得养生修炼的人知道,搓手、合十和跪拜,皆于身心有益,可作为养生健身之术。  相似文献   

6.
简讯     
刘焕军 《武当》2007,(4):26-26
人为万物之灵,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道通万物之本,心悟万法之源,以武人道者善取万物之长为健康体魄、防身护道之用,武士智者以仿生为练武捷径,何乐而不为?中华武术之中的象形拳(仿生拳)以内家形意拳为突出代表,习者众多,因其门派不一,传承各异,而呈多种风貌。本人有幸归依武当三丰自然派掌门人刘焕军老先生门下,得窥道门秘传五行十二形原貌,理高道玄,法精术妙,确实与社会上流传的形意拳有诸多不同之处。略举  相似文献   

7.
王冬文 《精武》2005,(8):16-16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项功夫的训练。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将三体式桩功和鹰捉合称为尚派形意拳的筑基功夫。  相似文献   

8.
潘双喜 《精武》2004,(4):38-39
中国武术对劲力的认识,多行之于刚柔相济,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对刚的要求多表现于脆快,对柔的要求多表现于绵软。截拳道抽掌的劲力,是由内在的绵软劲转化成外在的脆快劲,由柔至刚,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冷则指乘敌不备而攻之。故冷、脆、快是抽掌技法劲力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9.
王宏宇 《精武》2009,(6):9-9
凡事物有阴则有阳,有刚则有柔,植物在其茁芽时期柔也,及成为乔木时期刚也。人类在其初生时期柔也,及其壮年时期刚也。武术之用于战争者刚,用于养生者柔。刚柔相济,原为一元,发明刚柔一元论。  相似文献   

10.
杨天放 《武当》2013,(7):42-43
一、八卦掌技击分析(一)刚柔相济。八卦掌是刚柔相济的拳术。有歌诀曰:刚在先兮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稳扬。用刚劲之先必须隐含柔劲,此谓"刚中寓柔";在用柔劲之前,必须以刚劲为后备,此谓"柔中寓刚"。攻与守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当对方用柔劲时,我则以刚劲对付;对方用刚劲时,我就用柔劲吸腰稳步而化之,进而击之。(二)整劲击人。八卦掌击人用的是整劲。这个整劲是从根节而出,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  相似文献   

11.
张子君  毕羽平 《精武》2010,(6):43-43
发人是形意拳术常用之技,也属高水平之技。常听形意前辈讲,将人打上墙即指此技。本人结合自身习练体会,对此技奥妙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张洪卫 《武当》2007,(1):23-23
三体势是初入形意拳的必修课,也是贯穿形意拳整个拳法的“脊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形意拳每一招势均从三体势变化而来,即万变不离“三体”之能。“三体势”是开启形意门的“金钥匙”,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架。  相似文献   

13.
此《形意拳秘法》据其著者高降衡先生说。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而高先生之师贾大俊先生与形意先师李洛能则是同时代人,且为同门师兄弟(见原谱师承表),那么,高降衡则与“半步崩拳”的郭云深为同一辈分。可见此书成书之早,不知为何竟然叫做《形意拳秘法》?“形意拳”三字本该是李洛能的“专利”才对。有关形意拳煌煌巨著,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姜容樵、孙禄堂等大家都有论著出版,然独不见此书(《形意拳秘法》)见著于当时。不知何故?近见日本杂志《武术》刊登《形意拳秘法》,故本刊全文刊发,以示其全貌。供形意拳人及此道爱好者研究之、析疑之!  相似文献   

14.
车星辰 《武当》2009,(5):36-36
我国传统武术,虽然拳种繁多,风格各异,但在练习方法上却始终未能脱开“刚柔”二字,无非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柔入手,最后由柔入刚,积柔成刚;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刚入手,最后由刚入柔,积刚成柔。从练功效果上看,积柔成刚与积刚成柔似乎等效。那么,从练功效率来看,到底由柔入刚易呢?还是由刚入柔易?  相似文献   

15.
卢艳彬 《武当》2014,(9):34-36
(接上期)二、进中退步,退中进步,是八卦掌“刚柔相推”妙用的彰显。“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是随他势顺他劲而获胜的重要法门。《易经》是讲变化的,八卦掌效法之。就“变”与“化”而言,“变”包括“化”。“变”是柔变为刚,退变为进,变得迅速,变得隐蔽,迅猛异常。“化”是刚化为柔,进化为退,化他个和风细雨,风吹杨柳。就“变化”实质而言,变与化就是刚与柔的进或退。或是进中退步,或是退中进步。  相似文献   

16.
形意拳是我国武术中主要拳种之一,在山西流传很广。素有“形意拳故乡”之称的山西省太谷县,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在太谷传艺,到车毅斋振兴,辗转传授,产生了不少形意拳名家巨手。其中,原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太谷县武术协会主  相似文献   

17.
宋光华 《武当》2007,(1):22-22
一、宋氏形意拳的形成宋氏形意拳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宋世德胞兄弟二人,均是“神拳”李洛能祖师在山西的得意门徒。弟兄俩幼承庭训,习家传少林拳术。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的锻炼步骤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柔刚相济。《太极拳论》的“柔过劲,刚落点”和“急隐忽现”,正是表现太极拳运动的时间与地点的适当运用和变化灵活。太极拳的刚是从松柔中锻炼出来的。武禹襄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强调了柔是刚的基础,要求达柔劲,必须在量变过程中,逐渐突破度,求达刚劲质来。怎样练习柔劲呢? “由松入柔”,松是柔的前提条件。太极拳的放松,不限于肌肉,皮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见太极拳动作松柔缓慢,多以为它不可能成为擒拿格斗的技术。事实上恰恰相反,太极拳柔缓的练功方法恰恰能为擒拿格斗服务。是一种极其灵活,适用性极强的擒拿格斗技术。 俗话说:“软绳能捆硬柴。”太极拳就是靠其柔软之功去“捆硬柴”的,千方百计地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由于身势极其柔软,需怎么变化,就可以怎么变化,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要刚就刚,要柔就柔,要上就上,  相似文献   

20.
木子 《中华武术》2005,(1):39-39
太极拳是一门柔性拳术,其劲路以柔为主,但也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拥劲,如丢了拥劲,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就难成一个好的太极推手者。在太极推手学习中,初学者大多以“硬手”为多见,所以教学上特别强调“以松柔入手”。但是,如果一旦练不出柔中之刚而丢了拥劲,尽管外形柔顺有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