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历史题材创作铺天盖地而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历史文学创作的第一层面即为重建历史真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历史文学"的界限究竟何在?鲁迅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言之所据的"真实的历史人事"存在于何处的问题.实际上,历史本真虽然存在过,但难于把握.历史文本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大致框架和概貌以及空间方位、时间的断限等,书写者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对人物与事件作出不同的判断,有偏见也在所难免.历史文学要恢复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重建之路."重建"的意思是根据历史的基本走势、大体框架、人物与事件的大体定位,甚至推倒有偏见的历史成案,将历史资料的砖瓦,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根据历史精神和艺术趣味,整理出似史的艺术世界,并在高一个层次上回到历史文本,让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艺术地重建历史世界应注意三个维度:认识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的历史文学追求“历史的真实”:刻画真实的历史人物,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追求真实的历史细节,力争对历史现象作出符合历史全局的评判。同时,他的历史文学又遵循文学的逻辑和规律,追求“艺术的真实”,运用必要的虚构来传达一定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类型,其题材来源于历史,此类作品通常涉及许多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是历史文学审美的重要向度,不同视阈下的两种真实,以及历史文学创作中两种真实间的平衡把握,分析了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4.
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题材创作是当前中国文坛和大众文化领域十分突出的现象。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与评论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误把历史叙事等同于历史真实,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的文学创作就是违背“历史真实”。二是注重个别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而轻视作品整体的历史感。三是指责当前历史题材创作过于注重偶然性而歪曲了历史的必然性。导致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是论者对“真实”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其实,“真实”这个概念,无论是指生活真实、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实际上都是主观经验,只不过不是任意的主观经验,而是有条件或者限制的主观经验,是建立在具体语境中的、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主观经验,是一种“共识真理”。这才应该是评价历史题材创作的基本标准。具体研究方法则应该是以重建历史语境为基础的综合性阐释,其要有三:一是重建历史语境,从而形成深厚的历史感;二是提倡一种“循环阅读”的批语方法,从而把握文本与文化历史语境之间的关联性;三是深入体察接受者的普遍心理,从而寻绎出历史题材作品成功与否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作品将“历史”置于创作当中,讨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语境下重新解读作品。他着重展现边缘化的历史和边缘化的人物,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本文用逸闻主义“触摸真实”维度分析《活着》中对灾难和人生哲学的复杂关系;以及用逸闻主义“反历史”策略探讨《活着》中偶然性事件所展现出人生命运的无常,以及揭示真实的社会现实,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物和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人物是历史的载体 ,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则是美学载体 ,但它们又在“历史”这两个字上联系起来。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学作品以及电视剧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历史为根据进行艺术加工 ,另一类是大体接近历史真实 ,第三类是戏说。台湾作家朴月笔下的孝庄太后塑造得十分成功 ,其成功所在是“错位法”的艺术创造 ,表现为人物地位和使命的错位、爱情和婚姻的错位、感情和利益的错位、尊严和皇位危机的错位、爱情的追求者和爱情的刽子手之间的错位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理论把历史与文本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认为文学是能够彰显历史本来面目的鲜活逼真的艺术形式。新历史主义突破"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既是一篇讲述历史的文本,又是文本形式的历史事实,因此该短篇小说富含新历史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和文本的关系问题。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论文以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文本探讨那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那段历史的重建,旨在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时代主要是历史的时代。历史的观照渗透到现代认识的一切领域,要赋予艺术以历史倾向。艺术的历史倾向应当是对于过去历史的"现代看法",是社会的和人类的"现代兴趣",而不是迁就狭隘和低俗的"现代兴趣"。历史小说不叙述历史事实,只表现和个人事件连结在一起的历史事实,既要表现历史的必然性,也要关注人的命运,并在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弹性和张力。以虚构为基础的艺术作品高于任何史实之上,历史题材创作要达到高于史实的艺术真实,不能从理念上出发,要从生活出发,并把历史事实提高到普遍的、典型的意义上来。民族性也是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在对民族生活场景的忠实描绘之中,更体现在表现本民族特有的对事物的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方式,以及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运用初步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巴黎的秘密》的创作及其以施里加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和文艺思想,阐明了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其中包括: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安排要从现实出发,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人物塑造要以人的现实性和阶级性为基础,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遵循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作品倾向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白毛女》是新中国红色经典之首,它由民间传奇发展为艺术精品的嬗变过程,深刻地反映出政治对于艺术的制约作用。《白毛女》原本只是体现为一种艺术真实,但后来却被人为地升华为历史真实。因此,全面地回顾与探讨《白毛女》经典化的"成长"历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总结十七年中国文学的经验教训,更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他这一学术思想,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六经皆史”说是否是章学诚首创及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的首创,这个史学思想既包含有积极因素,又有弊端,必须辩证、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史剧观的讨论,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展开与深入,产生了多种意见。尊重史实,历史剧应间接服务于现实,是当时的普遍认识,而在对艺术要求的照顾上,不同的剧作家有轻重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传统思路看,直接基于现实世界这一层面上平面式逻辑考察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历史规律对历史进程的制约有现实性,但这种现实性不是直接的,这恰恰缘于历史规律制约方式的二重性。历史规律在社会实践贯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它通过纠正历史运动的曲折性以确保自身贯彻下去来宣布历史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而人们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如何把它贯彻下来,取决于人们对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为我们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实验史学: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效用、真实和时间构成了历史认识结构的基本要素 ,而历史认识史中的结构变迁经历了前现代 (从古代到 1 8世纪末职业化历史学产生之前 )、现代 (职业化历史学时期 ,即 1 8世纪末到 2 0世纪 70年代初 )和后现代 ( 2 0世纪 70年代后 )三个阶段 ,效用、真实、时间依次成为这三个阶段历史认识结构的中心。以时间为结构中心的后现代主义史学表现出历史主义的极端化 ,并进一步强调了时间、变化对于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决定性作用 ,有鉴于此 ,历史叙述和阅读的私人化将促使历史学成为一种实验史学 ,即它不再是那种宣告历史真实的史学 ,而致力于在历史性情境下提供个体史学家认可的文本 ,并交由读者阅读、判断 ,随后通过该文本产生的效用来确认其是否真实。这样 ,任何一种史学实践都将是历史学家当下进行的一项追求历史真实的实验 ,而实验成功与否 ,完全取决于实验环境即阅读环境所提供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