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伊斯雷尔·谢弗勒是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谢弗勒教育哲学思想的成长大体分为凸显时期、形成时期、转变时期以及拓展时期。研究谢弗勒教育哲学思想的成长。可以有助于对其教育哲学思想形成一个全景式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当代西方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全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思潮从对立走向融合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也反映了对教师认识的思想变化逻辑,即从强调对教师职业功能性的认识,到强调对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认识.当代西方教师教育思想具体包括科学主义、技术理性主义、能力本位主义、专业主义、人文主义、叙事主义、反思主义、多元文化、现象主义、建构主义、知识主义、幸福主义与分析教育哲学等教师教育思想流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方教师教育的研究话语为线索,梳理西方教师教育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脉络,从当代西方教师教育研究话语的迁移和转向中分析基于西方实证研究的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以期为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教育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源于其过程哲学,主要内容有整合教育、教育节奏、首创精神等方面。在我国教育重大变革时期,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芳 《比较教育研究》2015,37(10):72-78
当代西方叙事主义教师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为核心,包含两种取向:一是基于个体建构的理论取向,以加拿大学者康奈利和克兰迪宁为代表提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研究;二是基于社会建构的理论取向,以英国学者古德森为代表提出教师群体文化和思想共识的知识研究.二者都以叙事为基本研究范式,前者逻辑起点是个体实践,后者则强调社会结构中的个体,彼此相互补充,构成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完整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思想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的主流范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教育项目声称是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知识具有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教师教育是基于真实情境、实践体验、交往对话和自我更新的教育.教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以建构主义原则和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教师,让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教师建立一种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教师教育的实践影响可以概括为消解权威、激活关系、打破界限、在实践中生成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丹尼尔·约翰·奥康纳批判了传统哲学,认为传统哲学存在四点不足,这为其分析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用分析哲学的方法论述了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并对诸如教育、教育理论等重要概念作了深入的语言分析.奥康纳的理论在教育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不少争议,其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有其一定的道理,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研究》2017,(4):105-114
基于文献的阅读梳理,发现教师教育研究经历了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不同的范式。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三种范式经历博弈、转向,最终走向了和谐共存。教师教育研究主体从教师教育领域之外的研究者,到专业研究者,目前融入了一线教师以及教育行政机构的人员,研究提倡多元主体的沟通对话和平等协作。教师教育研究内容从关注教师外在行为到教师知识、认知和思维等,研究主题日益丰富。教师教育研究方法从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到多种研究方法的补充发展。本文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动态八卦图以及"和"的概念表达对西方教师教育研究三种范式起承转合的理解,并进一步讨论了范式转向对于中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与教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哲学,教师的教育活动必然受一定哲学观的支配,为此,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有助于反思教育实践及其理念,明了教育价值和方向,生成和创造教育智慧。教师学习教育哲学,一方面需要学习哲学理论,增强哲学素养,锤炼哲学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教育实践,体验教育生活,反思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1.
Several authors posit the notion that universities have experienced ‘moral loss’ over the last 15 years under the sustained influence of neoliberal education policies. However, whilst some consensus exists arou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moral loss, there appears to be little agreement about how ‘moral reconstruction’ can be enact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cademic discourse on moral loss and moral reconstruction. It concludes that action-based approaches to the moral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such as recognition and reward policies are unlikely to alter the current utilitarian trend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restoration of an ‘academic community’ founded on ‘higher moral purpose’ appears to be a remote aspiration. This is because the university has evolved into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ider socio-economic system, which itself has fractured under the same neoliberal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13.
14.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强调绝对观念的绝对主义。西方现代哲学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则是强调相对观念的相对主义。这种相对观念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实体”,事物只是相对于人的观察系统的性质的集合;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都是假设,是相对的、可变的、可错的;没有绝对完满的解释,解释是相对的、多样的、无限的。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相对观念对克服教条主义有一定启发意义,但它导致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古典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其影响的广度而言,德国古典哲学所包含的不同体系以及不同体系的不同方面,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不同流派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就其影响的深度而言,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规定了现当代西方哲学讨论的根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传统是活生生的,它通过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刺激作用而构成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强调现当代西方哲学之实现了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时,必须充分注意到两者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分析教育哲学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析教育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状况的回顾,区分了历史文献研究、"元"研究、应用性研究三种类型。认为国内的分析教育哲学研究在教育概念、命题分析和教育理论建构等问题上加强了研究,但教育的分析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17.
18.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对三大思想传统,即中国哲学传统、西方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融合而实现广义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而就狭义的中国哲学而言,在思想的视野里至少要通过融合新仁学、自由意志、社会实践等观念,实现自己的创新。全球化的时代早已经到来,“世界哲学”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世界哲学”恰恰要实现自己“求通”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19.
服务学习是一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既能满足当地需要,同时可以发展学生们的学术能力。旨在通过实施《科学探究》服务学习课程,探讨利用探究资源开设服务学习课程的可行性及其效果。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利用探究资源实施服务学习课程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