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地化创客教育基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教育需要和本土文化的行动智慧,对于实现农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层面看,师资力量薄弱、空间融合不足、课程文化缺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借鉴在地教育理念,深刻剖析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内涵,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可行性,据此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以期为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小规模学校是国外教育系统重要且薄弱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各国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发展、乡土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是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重要外力,为小规模学校赋能增效。国外近几十年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视觉、视听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同步和异步远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及社交工具教学、新型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等发展阶段,并表现出各自特点及规律。未来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包括: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小规模学校发展方式,进行区域集群式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规模学校虚拟实践社区;将加大对技术支持的创新性教学法的研究和应用;将加大小规模学校应用ICT开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为适应偏远农村适龄学生人数较少的客观情况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目前,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逐步走上规模化、效率化道路的背景下,小规模学校的地位与存在价值自然受到经济理性主义的质疑,以致在教育决策中经常成为被撤并的首选对象。其实,在全球范围内,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实地位与发展前景。纵览各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独特作用具体体现在:能够方便偏远地区学生就近入学、扩大受教育机会、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提升偏远农村社区的文化凝聚力。此外,各国政府促进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策略也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乡村优质教师短缺危机、乡村学生学业质量危机以及城乡社会文化断裂危机,国外面向乡村的职前教师培养出现了以在地化教育理念为支点的模式变革。乡村教师教育的在地化转型秉持催生乡村教师地方性意识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实地体认的方式培育适合乡村社区、学校及学生需要的在地化教育实践者。为此,国外开发了面向乡村教师培养全流程的教师教育项目体系,构筑了政府和公益组织资助支持下的大学、乡村社区及乡村学校等多主体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并创设了囊括地方性知识、在地化教学能力及实地教学经验等内容要素和具备多样化组织形式的乡村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乡村教育经历着以"地方"为支点的教育生态转型实践,即在地化教育。在地化教育的理念辩证地融合了生态正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内涵,通过为"地方"赋权,将培养公民意识、增进社区福祉以及提升学校效能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转向"教人存在"的生态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为主导,以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为手段,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社区资源、知识、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中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助力社区民主和生态治理,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注重公民经济利益诉求和技能培训,忽略了公民社会责任的培育,导致一些社区环境破坏、垃圾污染和文化庸俗化问题开始凸显。以公民社会责任培育为任务的社区教育模式,具体有三个实施阶段:社区再学习阶段、社区探究阶段、社区行动阶段,具体论述其教育内容和方法,并以旅游型社区郎村为例进行了在地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经验表明,小规模学校对促进偏远地区教育机会均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很长时期内,小规模学校在办学资源、学生入学、师资水平等方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基于此,澳大利亚政府于1998年颁发《人权与机会均等法案》,开始了新一轮加强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主要包括增加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降低学生的私人教育成本、多项措施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争取社区力量的支持等,这些策略对我国农村教学点的办学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赫哲语传承正遭遇赫哲族传统文化支撑基础的退化与丧失、家庭教育中赫哲族语言传承的缺失、学校教育以主流文化为主、赫哲族人口的“稀释效应”、赫哲人语言观念的开放等现实困境.学校是人类文化和语言的最主要传承场,应该通过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家庭和社区的语言传承,以达到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三者的合力,实现以教育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正视贵州民族地区自然、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现实,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分析在自然、社会及文化发展多元化背景下贵州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贵州民族学校教育与其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中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