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对商品化、市场化、私有化和标准化的挑战,美国批判取向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与行动方案尤为重要.本文追溯该取向的教师教育的学术脉络,并分析其基本主张与实践,包括批判政策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教师和师范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关注教师教育中的种族问题、倡导通过赋权实现教师解放和通过行动研究促进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师教育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学专业领域较为活跃的四种教师教育思潮(反思或行动研究本位、标准本位、社会正义取向、当代常识取向)对美国教师教育的政策、制度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察美国教师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教师教育制度和实践背后所蕴含的那些基于建构的专业特性,为发展和丰富我国的教师教育理论提供借鉴与警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文主义”内涵的认识为理论基础,建构出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师教育的三种取向.它们分别是“博雅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取向教师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渊源、其背后所持的教师观及具体教师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4.
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形成了四种取向:学术取向、专业取向、解制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这四种取向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想具有存在的共时性、发展的层次性以及政治环境的制约性。虽然四种取向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思想在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实践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见解,但其本质都是指向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6.
批判教育理论将教师教育界定为文化政治。认为教师教育机构是一种公共领域。教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转化性知识分子。教师教育课程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形式,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应特别注意揭示课程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语言、文化、历史等内容。批判教育理论关注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属性,能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正义呼声的高涨,以美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沃尔泽和英国政治哲学家戴维·米勒为代表的多元正义理论迅速发展,在社会正义理论中独树一帜.沃尔泽和米勒在多元主义正义观的立论背景、理论基础、应用原则、研究范畴等方面既有共同之处,有存在一些不同见解.我们可以将沃尔泽的多元正义思想归结为"社会类型多元正义说",将米勒的正义思想界定为"社会情境多元正义说".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社会转型时期,重构我国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双重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启示,应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进行新思考:一方面,以和谐、正义、民主、法冶、自由和平等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公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经验取向。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论课程长期处于学术性与实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尴尬处境.知识取向主导着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如何促进师范生教育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值得继续反思和探究.文章中尝试对教育理论课程的价值取向作出自我确定,并认为应在关注课程内在的专业精神、课程目标的实践转向、开发学生教育生活作为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和重视理论教育者的师范性的价值目标追求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美国服务学习倡导者试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边界教育学为正义取向的服务学习提供了批判性的理论框架和解读视角。在面对由差异和权力构成的社会空间边界中,不同背景、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实践成为现行边界的挑战者、重构者和超越者。社会正义取向的服务学习给予大学生挑战既有社会身份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中的差异和权力,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力和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