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佐治亚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反校园欺凌法案的州.该法案经历了多次修正,对欺凌的定义不断细化和完善,从可见的身体伤害到隐性的精神伤害,再到网络欺凌.法案明确规定了各相关主体在反校园欺凌中的具体责任,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责任,学校的预防与惩治责任,家庭的预防与教育责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校园欺凌干预体系.该法案在默里县学区泰勒自杀案中得到应用,法院以默里县学区及学校严格遵守了佐治亚州反欺凌法案的相关规定,免除了学区及学校的责任,明确了学校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边界.法院的判决对学校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政策和程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日本校园欺凌自杀诉讼的民事裁判文书可以发现,校园欺凌自杀更多地发生在初中阶段的公立学校,而法院认定学校需要承担责任的比例并不高.日本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义务来源在于2013年颁布、2015年修订的《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责任依据为《国家赔偿法》《民法》等法律.法院在判断学校是否对学生校园欺凌自杀承担责任时,主要从欺凌严重性、权益侵害、过失以及学校过失与自杀行为存在的因果关系等要件进行判断.其中核心问题是判断学校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前提是学校存在预见欺凌自杀的可能性.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对校园欺凌认识的提高,对学校的要求逐渐从预见校园欺凌自杀的具体可能性转向一般性地认识到欺凌严重性.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凌已成为新西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新西兰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权力失衡的重复性故意施害行为,并将其划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种类型.为便于识别,新西兰区分了攻击、烦扰以及欺凌三种行为,确认了校园欺凌的单向性、故意性、伤害性、反复性以及失衡性五个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新西兰采用全校参与模式、开发无欺凌框架以及绘制校园欺凌规治学校路线图三种主要方式开展校园欺凌规治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新西兰校园欺凌的规治呈现出常态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当前呈现出诸多新特性。由于其产生原因复杂,各种校园欺凌治理路径繁多但有效性不足。相较于其他治理措施,法律治理一般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可预期性以及长期性。由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反校园欺凌的法规和政策。在联邦政府的反校园欺凌倡议下,美国50个州对联邦法中抽象的一般性规定进行补充解释,形成了联邦倡议、州立法和判例法相互补充的三维反校园欺凌法规体系。欺凌行为的属性界定和程度判定是否合理,关乎后续是否能够精准制定防治措施。根据奥维斯对欺凌行为三要素的界定,发现全美50个州有关反校园欺凌的立法对欺凌行为进行了详细定义,既有对欺凌行为的描述性定义,也有治理欺凌行为的操作性界定。在欺凌行为的程度判定上,各州重点对骚扰、恐吓和欺凌进行了区分,清晰界定了交罚金、判处分、受监禁三种惩罚方式的适用条件。美国各州在反校园欺凌立法中对欺凌行为的属性界定和程度判定,对完善我国反校园欺凌立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处理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但同时,各州立法在规范学校反欺凌政策、惩罚欺凌行为实施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PISA 2018对15岁学生校园欺凌的经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从特征来看,各国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比肢体欺凌更为普遍,不同国家和学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的学校学生幸福感越弱,近九成学生赞成反欺凌,女孩反欺凌态度比男孩更强烈。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制定和完善反欺凌方案,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创设育人性和同伴欣赏性的学校环境,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增强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干预,实现“零容忍”校园欺凌治理愿景。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强势学生持续对弱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的持续性故意侵害行为.欺凌易导致被欺凌学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出现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会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和攻击倾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含义、类型、特征、结构的描述,及对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特征、角色及心理成因的分析,试图探求以校园为核心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秉持了人身权神圣不可侵犯、谨慎立法和民主立法的三大突出理念.在立法路径上,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经历了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立后修的基本路径.美国反校园欺凌法案一般涉及法案界定、区域政策制定与运行、区域政策构成以及反欺凌措施等4个板块、11个方面的内容.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对“欺凌”的界定虽不统一,但基本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精神欺凌、同伴欺凌、网络欺凌等5种类型,且对欺凌的界定标准也在不断细化.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明确了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三大反欺凌相关主体及其职责.美国反欺凌立法机构多次修正相关条款,加大了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惩罚力度,同时为被欺凌者设定了投诉、正式申诉、调解、法律诉讼等广泛的权利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校园欺凌须涵盖力量失衡、损害后果、持续性及主观故意四个要素。针对校园欺凌行为,英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规制体系。一则,英国以学校为中心搭建了由“平等理念”与“三阶段义务”构成的法律框架。除了对存在特殊受保护需求的学生群体予以特别关注之外,学校还应在预防、干预及善后处理三阶段履行一系列反欺凌义务。二则,现行法律规制体系呈现公私法交叉规制之势,主要由民法、行政法及刑法中的若干制度组成,其中民事禁令、定期检查、报告机制以及犯罪行为令都是颇具特色的制度。判例法是英国制定法的重要补充,法院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在责任认定、抗辩采纳等方面发展出了一系列富有智慧的裁判方法。英国的司法审查制度亦为受害者提供了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逐渐呈现网络化、低龄化、隐蔽化的特点。校园欺凌不担扰乱了校园环境,侵犯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还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的概念演变、生成原因及防范机制进行分析,建议我国应该从立法体系架构、主体责任划分、监管平台建设三个维度出发,建构三位一体的防范机制治理校园欺凌,共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1.
School Culture,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relevance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s explored. Two typologies are developed. The first proposes four ‘ideal type’ school cultures, based on two underlying domains; the second, a more elaborate and dynamic model, proposes two ‘ideal type’ school cultures, based on five underlying structures. Each is discussed for its heuristic,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explanatory potential in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distinguishing collegial cultures from collaborative styles, the article advances recent writing on collaboration. From the theory hypothe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ultur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can be derived as well as techniques to test such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前瞻型的观念文化";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主线,努力构建"民主型的制度文化";以积极推进新课程为重点,努力构建"智慧型的课堂文化";以精致高效管理为抓手,努力构建"和谐型的环境文化";以全面提升质量为目标,努力构建"生态型的特色文化"。在此基础上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使学校成为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Given tha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s proposing to require all schools to provide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ith details of, amongst other things, their respective truancy rates, this article sets out to demonstrate that attendance figures, as well as examination results, should be modified before publication. It reports on a study involving 5,429 pupils in their final year of primary education attending 138 junior/primary schools in a single authority in Wales and utilises child, home and school data.  相似文献   

14.
15.
校风不仅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况,是高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界定校风的概念,理解校风的内涵和外延,校风具有全局性、内隐性、外显性和渐进性特征;校风还具有陶冶、教化、凝聚、调节、激励等功能。良好的校风所形成的校园环境是师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优良的校风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以东、中、西部地区7个省份510所中小学校的2100名教师为调研对象,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学校文化满意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剖析现行相关定义,比较研究诸如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个性化学校、名校、重点学校和学校文化模式等概念的差异及内涵,界定特色学校概念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文化是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摇篮,优秀学校文化所给予的人格教育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学校文化建设决定着学校发展,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以先进文化推动学校发展应确立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把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并着力打造先进的文化风尚.  相似文献   

19.
校史研究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制度建设、学科建设、资源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包括推动学校发展研究,丰富课程资源,促进特色非正式出版文献建设,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培育校园文化,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更全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其缘由:一是基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突显,学校领导者开始认识到,学校发展单靠刚性的科层制管理,其效果极其有限,软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显现出潜在的影响力,于是领导者更多的在思考人的心理与精神力量的作用。二是学校改革的成果,虽然要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但最终是以学校特色、风气、品味和风格而长远地保存下来,为社会公众认同和传播,后者恰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